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如今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06年全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为438MW,2007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188MW。中国已经成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的产量继续提高,达到了200万千瓦。
据记者电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逐层刮涂技术,不仅使薄膜性能更高,还可应用于有机光伏器件的大面积制备。这一关于有机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的发现,近日在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能源环境科学》在线发表。
有机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就是由有机材料构成核心部分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的材料,以光伏效应而产生电压形成电流,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效果。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可制成半透明和柔性器件等独特优势,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在先前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已经详细分析了有机太阳电池在武汉地区工业化应用的成本,并对比了有机太阳能电池与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价格。结果显示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为克服异质结活性层加工的缺点,武汉大学闵杰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旋涂及刮涂两种不同工艺通过逐层溶液法成功地制备出了垂直相分离好、电荷传输及收集效率高的活性层结构。
据闵杰介绍,新的逐层溶液法制备出的活性层结构不仅展现出可比甚至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而且显示出更加良好的器件热稳定性。他们利用开发的逐层刮涂技术,成功地制备出了效率超过10%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该项工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涂膜技术,这一工艺将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笔者认为,如今众多工厂、学校的等大型耗电场所依靠水利、风力发电、等途径获得电力。这种多层次的供电体系既可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也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而太阳能电池只能作为辅助能源,不能作为主要能源使用。因为太阳能虽然总量很大,但受场地及成本等因素限制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功率,难以满足高耗电场所的电力需求,而且太阳能受天气情况等因素影响较大,并不十分稳定,所以利用它做主要能源仍是不现实的。
如果您对能源环境这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请参加2022年2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深圳隆重举行的第三届能源、环境与化学科学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旨在为从事能源、环境与化学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