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会死得不明不白?越聪明的人,这两种聪明事就越不能做

刘伯温为何会死得不明不白?越聪明的人,这两种聪明事就越不能做,第1张

刘伯温为何会死得不明不白?越聪明的人,这两种聪明事就越不能做

公元1375年元旦, 64岁的刘伯温跟其他大明臣子一样,聚会在金銮殿内。新年要有新气象,当臣子的要拿出点干货来,朝贺大明朝——其实就是朱元璋,新年新开端。

刘伯温既没有算卦,也没有老早就夜观天象,寻找啥“天命”,而是以文人的身份,写了一首歌功颂德的诗歌,叫《乙卯岁早朝》,算是应付完了这新年的差事。恐怕当时连刘伯温自己都没算出来,他会于本年不明不白的去世。

还在正月期间,刘伯温就病了,随后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代表自己,前来看望,并送来了药方等。就在刘伯温吃完后,便明显感到身体越加不适(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随后刘伯温抱病来见朱元璋,委婉询问:您老让胡惟庸,给我送来到底是啥药啊?我咋吃了后,病情反而更重?

没有答案!不到四个月后,刘伯温就病死了。直到胡惟庸倒台,他的儿子才向朱元璋呈出了刘伯温临死前的“秘奏”。但刘伯温到底是被害死的,还是病死的,已经无从追查了,反正死得不明不白!

那么刘伯温为何会落得这种结局?首先要澄清一点,刘伯温并非如民间传闻中那样,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是诸葛亮一般的半仙人物。他在朱元璋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法跟李善长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汪广洋。

都知朱元璋曾赞刘伯温“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但可知朱元璋的这句话纯属客套。因为朱元璋还曾赞过另一人几乎同样的话,甚至比刘伯温的这句更牛,“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朱元璋这句是赞谁?正是汪广洋,比刘伯温的那句,多了“汉之张良”。

这就是历史的无情。民间可以恣意多情,毕竟代表着民情温暖。但历史却必须无情,否则如何“正衣冠”,给后来者以启迪或思考人生得失?

所以历史上的刘伯温,为何会死得不明不白?笔者认为,就是因为刘伯温太聪明了导致的。所谓越聪明的人,就越不能做这两种聪明事。

其一:让朱元璋变成了透明人

先说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笔者所见的事情。单位里有一位刚过考核期的毕业生,突然被拎上去就是一通批。下来后他很懵:之前一直都表扬我,喜欢我啊,我也没干啥啊,咋就突然挨批了呢?

邻座一位老江湖笑了,说:“你现在是正式员工了,不批你个如临深渊,怎么让你好好干活?从今儿后,你别想再按时下班了。”果然,一切如老江湖所说。

但不久后,这位老江湖就被调走了。因为那位刚过考核期的毕业生聪明得很,一点就透,非但没有任何积极改变,反而无意间卖了那位老江湖,并说出了“领导玩人,这里没前途”等话。

其实,刘伯温就曾干过这种事。那时的朱元璋,虽已是一方诸侯角色了,但还属于小明王韩林儿手下,起码朱元璋就天天这么喊。一次过年时,朱元璋摆上了一把椅子表示:老大虽没在咱们这里,但我们却不能忘。这把椅子就是龙椅,代表着咱的老大韩林儿,都给我去向老大拜年去。

许多人都懵了,因为他们只认朱元璋,啥韩林儿,他哪根葱?但奈何朱元璋发话,不听也要听。故而一个个都向那把椅子跪拜。唯有刘伯温傲然站立,就是不跪拜。

很快朱元璋就知道了,喊来刘伯温痛批。刘伯温表示:别玩了,您老朱远比那个小毛孩韩林儿牛多了,我才不跪拜他呢,那把椅子,您应该去坐。

总论分析:朱元璋尊韩林儿为老大,是真心还是另有目的?别说刘伯温了,从他手下人的表现中,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若真心尊崇,手下人岂能不忿?

只不过有的人,脑瓜不灵光,是真看不懂。但对聪明人来言,却是一看就明白罢了。

对脑瓜不灵光者,朱元璋才不会计较呢,还要趁机宣扬一下,做人要忠义啥的,总之就是这类吧。

对聪明却不说破,还要配合者,朱元璋也心知肚明,必会给予信任。如李善长,人家就配合着朱元璋,努力把这场戏唱得漂亮。

刘伯温本就以聪明著称,号称第一聪明人。如今他这一搅合,此事虽然成了他的一件聪明事,足以吹嘘一把,还被写入了《明史》。但事实上却一下子让朱元璋变成了透明人——戏,没法再演下去了。此刻你若是朱元璋,你是高兴啊,还是恼火呢。

其实,跟刘伯温这情况很相似的,还有三国时期的杨修,他就是经常搞得曹 *** 变成了透明人,结果最终被曹 *** 杀了。如今再看刘伯温此事,是不是等于开篇所说的那位“老江湖”?

故而,凡让老大变成透明人者,不可否认他聪明,但却无不最终遭到各种打击。越聪明的人,打击程度就越狠!要明白有些时候,老大并非天生就是个坏家伙,而是事关人家权威。没有权威,成为透明人的老大,还是老大吗——聪明人做事时,对此不可不察。

其二:不退一步,往往便是绝路

越聪明的人,就越明白“缓冲空间”的重要。一旦失去了缓冲空间,很快就会发展为死磕的局面。当两个人死磕时,最终摘桃子的往往却是第三方。这跟“厚黑”啥的没多大关系,而是一种现象。

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退一步的重要和关键。所谓不退一步,便是绝路!可惜,刘伯温却再次因为做了一件“聪明事”,而把自己彻底逼上了绝路。

朱元璋登基后,对刘伯温是很敬重的。比如,大明各地都增加了税负,唯有对刘伯温的家乡青田县不加,朱元璋对此的解释是:我就是要让刘伯温,被家乡世世代代美传下去。

随后不久,朱元璋便巡查去了,命李善长和刘伯温全权处理朝政。恰好此刻,李善长的小弟李斌犯事了。李善长连忙找到刘伯温表示:这事,咱还是等老大回来再处置吧。

公允来言,李善长这个建议没毛病,毕竟事情已经牵扯到了他。且也有先例,当年李世民征辽东时,有人状告留守的房玄龄谋反。房玄龄啥也不问,就把这个人送给了前方的李世民,结果李世民立刻杀了那人。此事都成为了历史美谈。

哪料刘伯温却一步不退,立马独自给朱元璋去了奏折,得到“可斩”批复之后,又不顾如今正在求雨的避讳,而斩杀了李斌。

刘伯温这事办得的确很聪明。因为刘伯温已经看破了,李善长是想保住李斌,故而求来圣旨,搞得李善长无话可说。

但同时,此事也让李善长异常狼狈,认为刘伯温跟自己“开战”了。故而当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就另辟蹊径表示:刘伯温在求雨时节动刑,导致了至今还不下雨的局面。

哪料刘伯温却立马跟进:如今不下雨的真正原因是,咱大明打天下时杀戮过多了,失去了天地之“和气”,所以应善待阵亡者家属啥的,如此才能下雨。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奈何十多天过去了,还是不下雨。

这一下朱元璋怒了:好你个刘伯温,这是耍我吗?刘伯温无路可走了,只得借妻子病故告老还乡了。

总论分析:本是件正经事,却演变得很不正经。究其原因,就在于刘伯温在整个事件中一步不退,导致其跟着李善长的步调,也“跳起了大神”。最终失去了所有缓冲的空间,跟朱元璋打起了擂台。

这也是聪明人,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说持才自傲也对,目空一切也可。总之因为他聪明,能看透一切,所以明知是“套”,也想来个“完美解套”,却忘记了关键的第三方的存在。因此聪明人做事时不可不察,否则再聪明的事,也会变得不伦不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0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