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但是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姓”是“女”和“生”组成。在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均出自一个共同的母系祖先,从母而得姓。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同一个姓的子孙不断繁衍,可这个地方就这么多地,能养活几个人啊?人越来越多,待不下了,于是就分出很多支系,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先有姓,后有氏。氏是姓衍生的产物。
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到了周代,宗法制度非常严明,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老百姓没姓氏。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渐被父系来确认,所以母系族之解体,父系氏族之兴起。
到了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孔子 ,子姓, 孔氏,名丘。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屈原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