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大帝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第二有为君主,仅次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明太祖朱元璋。但是朱元璋“胡无百年运”的预言没有实现,他的子孙一直在跟自己的子民(李自成张献忠)死磕,结果被外人捡了便宜,“胡运”居然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仅次于乃翁朱元璋,甚至比朱元璋走得更远,要是没有“靖难之役”的成功,朱棣可能还在老老实实地当他的藩王,等着被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以朱棣的性格,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即使他想,他的部下也不会同意。生活在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的郎瑛,写了一本《七修类稿》,那里面罗列了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夺取天下的三大功臣: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张。为什么说燕王朱棣能够成为明成祖永乐大帝是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张呢?咱们来看一看这三个人的履历及贡献。
“始于姚”,当然指的是姚广孝,也就是被后世拿来跟刘基刘伯温相提并论的僧道衍。但是在明朝初年,可没有人把姚广孝跟刘伯温相提并论,而是把他看作是“明朝刘秉忠”:“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虽然是一个和尚,但却长了一副凶神恶煞的相貌,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慈眉善目,起码那个三角眼就不像个善类。
咱们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刘秉忠。他是个和尚,却号“藏春散人”,人为汉人,却祖居辽国之地,其曾祖做了金国大官(邢州节度使),他自己又成了忽必烈的骨干谋士,并为忽必烈夺取大汗之位立下汗马功劳。这样看来,把一个人比作刘秉忠,似乎也不完全是赞美之词。关于姚广孝,似乎不用多做介绍,因为大家对这个黑衣宰相太熟悉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看一看《明史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在永乐诸臣中排行第一。只是有一点笔者没搞清楚:和尚啥时候穿黑衣服了?他们不总是黄袍红袈裟两袖金风吗?
按照郎瑛的说法,燕王朱棣之所以有了不臣之心并发动靖难之役,全因为姚广孝的一句话:“殿下能讨臣辅佐,当使殿下戴一白帽。”这句话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给儿子们分配和尚的时候说的,“王上添白”也是很俗套的把戏,后来跟雍正争位的廉亲王胤禩也跟一个道士玩儿过。这样看来,说靖难之役始于姚,就有点疑问了:如果燕王朱棣没有称帝之心,他干嘛要在一大堆和尚里偏偏选中了姚广孝?
接下来咱们再说“定于袁”,这个袁的名字叫袁珙,是明朝第一相士——正史中刘伯温既不会相面也不会算卦,而且可能是不屑为之。说姚广孝形如病虎的,就是这个袁珙。袁珙相面奇准,那是在《明史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中有明确记载的:“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就连朱高炽和朱瞻基能成为明仁宗明宣宗,也是袁珙的功劳,是他给二人相面之后下了定论:“天子也”,“万岁天子”,于是“储位乃定”,要不然接班朱棣班的,可能就是老二朱高煦了。
袁珙跟姚广孝是知己好哥们儿,于是姚广孝就把袁珙推荐给了燕王朱棣。袁珙一见朱棣,马上跪拜:“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以上是《明史》的说法,在《七修类稿》里,袁珙的话是“髯过脐,必登大宝,为二十年太平天子。”但是按照郎瑛的说法,袁珙这次相面有百分之十的误差:朱棣当了二十二年皇帝。
最后来说“成于张”,这个张,指的是张玉,也就是平定安南的那个张辅的父亲,曾任元朝枢密知院(看来年纪不小),后来归附了燕王朱棣,并成为朱棣麾下第一武将、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张玉的功绩就不用细说了,读者诸君在查姚广孝资料的时候往下一看,就看见张玉了,他俩在一传里。
但是看完姚广孝袁珙和张玉的正史传记,笔者总认为张玉才应该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而姚广孝似乎可以排第二,至于袁珙,似乎也就是个因人成事顺水推舟的大忽悠。当然,因为张玉牺牲较早,有人认为姚广孝才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这一点笔者也很难找出证据来反对。那么请问读者诸君:张玉和姚广孝谁才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呢?反正笔者认为,袁珙还真排不上第三功臣,起码朱能就比他贡献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