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第1张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这一天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这天大家会去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我国一直对于清明节都是十分重视的。“屈原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

一、清明节源于春秋

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耳(即晋文公)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国外。在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一颗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子和他母亲的尸体,然后还发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感觉就像见到介子推一样,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发展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勾画了当时百姓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一直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到今天,返乡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已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人们在节假日期间返乡扫墓,缅怀先人或出行旅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