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非常牛掰的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帝王身边的智囊,一个个脑子别提多灵光了。正是在这帮人的帮助下,若干开国帝王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比如说姬昌有姜子牙,勾践有范蠡,刘邦有张良,刘备有诸葛亮,朱元璋有刘伯温。我们仔细去看这些人,其中唯一真正彻底功成身退的,只有范蠡一人。
范蠡这个人了不起啊,真正做到了丝毫不拖泥带水。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以后,范蠡不仅自己退休了,也没让自己的儿子在越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范蠡的结局也是相对比较好的。
那么剩下这几位顶尖人才,他们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如果遭到君主的猜忌,你又该咋整呢?
一、掌权到死的有姜子牙、诸葛亮。这或许是权臣想要继续享受自己一生努力成果的最好办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那就学习曹 *** 、司马懿,这就有点儿不厚道了,而且建立帝王家族的风险,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如果再往后走一步,其实也不妥,因为极有可能遭到清算。
姜子牙作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王的谋臣,居然没有因为年纪太大而退休。姜子牙拿的东西还真不少,不仅在周王室辅佐周武王一直到死,而且还给儿子争取来了齐国的封地。
又吃又拿,这品相的确不太好,但是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后来的谋臣可就不敢这么搞了,顶多给自己弄一小块地方做食邑,保证自己及其子孙的生活来源有着落。
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姜子牙得到了封地齐国以后,并没有去上任,而是继续在周朝的镐京担任太师的职务,辅佐周成王、周康王,手握天下权柄。此外姜子牙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长期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手握王宫禁军的军权。也就是说周天子一大家子的安危,全都是姜子牙说了算。即使等到姜子牙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齐丁公姜伋依旧手握禁军大权,而且成为了仅次于召公奭的辅政大臣,牢牢掌握着周朝的军政大权。这就是姜子牙父子俩的求生之道,长期掌权但不篡位。诸葛亮的做法就更加纯粹一些了,他总喜欢以德服人。诸葛亮这个人的品行那是真没得挑,三国各路人,不分敌我都很佩服他。
他手握蜀汉大权以后,心里知道,人任务还没完成,可不能让那些有歪心思的人给破坏了大业啊!于是他到死也没有放弃权力。
很多人都很诟病这一点,其实你要知道,人心险恶,如果把大权让出来,蜀汉估计不出三天就要崩盘了,因为除了诸葛亮这种刘备的铁杆粉丝外,其他人谁愿意给刘备的儿子刘禅打工呢?
诸葛亮和曹 *** 、司马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诸葛亮从来没有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曹 *** 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可都是顺利接过了他们的权力的!
二、拖泥带水的有张良。张良我们也很熟悉,他是刘邦身边的第一智囊。但是为啥张良在大汉建立以后,功劳却不是最高的呢?而且只被封为留侯?原因就在于张良不是刘邦的嫡系。
刘邦刚出来打江山的时候,只是个泥腿子,而张良是韩国贵族,他们祖上几代人都是韩国的相国。要是秦始皇没有灭掉韩国的话,那张良或许也是韩国相国。
此后张良依旧辅佐韩王,而不是辅佐刘邦。一直等到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以后,张良才算是彻底跟了刘邦了,而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做大,成为了汉王,你说刘邦能对他有多好呢?
就算刘邦愿意给张良数一数二的功劳,其他功臣们也不可能答应!张良这个人其实对这些也不太在乎,当然了只是看似不太在乎。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拖泥带水啊!既然想要隐居,要不就直接学习范蠡好了。不仅自己走,把自己的家人也都带走好不好?
结果张良是这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他总是说自己身体不好,所以常常闭门不出。但是你要说张良彻底消失了,那也不是,他偶尔也冒出来说两句。
比如说,当时刘邦打算废了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结果吕后哭着找到了张良,张良为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她去找商山四皓撑腰,果然说服了刘邦放弃了易储。
等到刘邦去世以后,张良打算彻底去修仙了。可是在吕后的一番劝说下,居然依旧留在长安,这就有点儿无语了,这仙,您老还修不修了?
此后张良的儿子更是继承了留侯的爵位,结果在长安犯了事儿,要杀头且剥夺爵位。好在用所有家产赎回一条小命。如果当初他爹能坚定一些,早早学习范蠡远遁世外,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三、多管闲事的有刘伯温。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看来刘伯温要比诸葛亮更加高明了?其实不能这么看。毕竟三分天下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功劳,一统江山同样也不是刘伯温一个人的功劳。
不过刘伯温的确很有水平,他能辅佐朱元璋这个活阎王,到底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明朝开国以后,刘伯温只被封为诚意伯。
为啥?因为刘伯温和张良一样,也不是朱元璋的嫡系。他早年给元朝打工,后来朱元璋做大以后,他才投奔了朱元璋。
刘伯温这个人自命清高,压根就做不了什么大官。所以应该早早归隐才对,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也打算早早退隐。
可问题是,您老兄要退隐就好好退隐吧,千万别再掺和朝中的事情了,结果两件事彻底改变了刘伯温的命运。
第一件事:品评李善长。
李善长长期担任宰相,这让朱元璋很不舒服,所以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喊来,问他怎么看李善长的。刘伯温表示李善长很厉害啊,一定不能撤了他。
这可把老朱的脸给说黑了,大哥啊,皇帝啥心思你看透了也就算了,何必要这么点破呢?再说了李善长的事情,跟你真的没啥关系,你又何必为了自己的好名声,故意这么说呢?
原来李善长总是在朱元璋跟前说刘伯温的坏话,这事儿大家都知道。现在刘伯温死活不肯说李善长的坏话,这是几个意思?当然是要好名声呗!
第二件事:换宰相事件。
老朱让退休的时候,肯定是要退休的。李善长光荣下岗以后,宰相的位置该由谁坐,朱元璋又把刘伯温给叫过来问了一遍。
老朱第一个提出的是杨宪,因为杨宪跟刘伯温关系好。可刘伯温却连连摇头,表示:杨宪虽然有才能,却没有度量。老朱第二个提出的是汪广洋,刘伯温再次连连摇头,同时表示:这货的度量还比不上杨宪呢!老朱又提出了胡维庸这个人。刘伯温冷哼一声,表示胡维庸这个人太会惹事儿,这货说不定会闯下大祸!这可把老朱气坏了,他好不容易看中了这三个人,全都被刘伯温给否了。所以老朱索性说:要不你来干好了!
刘伯温又表示自己性子耿直,而且快退休了,不干了。把领导想好的答案都否了,自己又不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员工领导会喜欢吗?
隐居之前,刘伯温办的这两件事,虽然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心底光明磊落之人。可是多管闲事的坏毛病,最终还是害了刘伯温。
刘伯温之死,有人说是胡惟庸所为,但更多人倾向于朱元璋。当时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指示下,带着御医给胡惟庸看病。
结果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以后,身体就更差了。这事儿传到老朱耳朵里,老朱居然只是随便安慰了几句,似乎知道啥情况。没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总结:要么牢牢掌握权力,要么干净利落转身。虽说这是两种极端,但是总比拖泥带水和多管闲事的人强得多。要么手握大权,学习姜子牙和诸葛亮,要么就是功成身退,早点去干别的事情,参考范蠡。
如果像张良这样要走不走的样子,这是相当危险的。刘伯温这种也很可怕,走就走呗,还那么多废话干嘛?你多说两句,难道领导给你的退休金会翻倍吗?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明史》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