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的能力太过出色,未必是一件好事,容易遭人嫉妒。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人很多,但能够辅佐他人成就帝业,最后得以善终者屈指可数,诸葛亮和刘伯温做到了。他们二人的才能不相上下,功绩也不分伯仲,所以就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与诸葛亮相比,刘伯温的名气略逊一筹,但他的真实成就在诸葛亮之上,为何这么说呢?同为王佐之才,诸葛亮只是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东吴和曹魏分庭抗礼,并未达到匡扶汉室的目标。再看刘伯温,从公元1360年辅佐朱元璋,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可谓是功勋卓著。
占领应天之后,朱元璋逐渐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自信心也空前高涨。然而,如果不解决陈友谅和张士诚,就无法一统天下。朱元璋召集群臣开会,商讨作战事宜,究竟是先进攻张士诚,还是先灭掉陈友谅。大部分文臣武将都认为,张士诚相对较弱,应该先除掉张士诚,然后再对付陈友谅,这样胜算更大。
刘伯温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必须先消灭陈友谅,并且给出充分理由。张士诚胸无大志,不足为虑,更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反观陈友谅,称得上一代枭雄,如果朱元璋与张士诚开打,陈友谅必然趁机偷袭。朱元璋思考良久,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最终把陈友谅和张士诚都灭掉。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赏跟着他大江山的功臣,刘伯温只获得了“诚意伯”的爵位,根本配不上他的那些功劳。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开始卸磨杀驴,时刻提防着刘伯温。纵然如此,刘伯温没有任何怨言,依旧任劳任怨,负责编修《大明律》。
朱元璋之所以防着他,原因其实很简单,刘伯温能掐会算,参透天机也不在话下。有一天,朱元璋单独召见刘伯温,让他推算一下大明的国运。刘伯温本想拒绝,奈何朱元璋不给他拒绝的机会,他只好照做,于是就有了预言奇书《烧饼歌》。朱元璋表面上很满意,还赏赐了刘伯温,但他心里已经动了杀心。
俗话说,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自从当上皇帝,朱元璋经常失眠,担心有人觊觎皇位,疑心越来越重。刘伯温那么聪明,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觉得自己为人正直,手中也没有兵权,对皇帝没有任何威胁,朱元璋应该不会过度猜忌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刘伯温失算了,朱元璋始终对他不放心,正准备找个借口杀掉他。一份礼物的出现,让刘伯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救了他一命。这天晚上,刘伯温正在书房看书,马皇后身边的丫环来到府上,交给他一份礼物,随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刘伯温很郁闷,不知道马皇后有何用意。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两个枣和一个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刘伯温脸色大变,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他读懂了马皇后的意思,劝他早早离开京城,否则将会大祸临头。刘伯温没有怀疑,因为马皇后心地善良,不会故意吓他,必然是她得知朱元璋要对刘伯温下手,所以派人提醒刘伯温。
刘伯温赶紧换上衣服,连夜前往皇宫,向朱元璋提出辞官的请求。朱元璋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刘伯温成为平民,对他再也不会有任何威胁。刘伯温如释重负,回到府上立马收拾行李,连夜跑回老家,从此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两年后寿终正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