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知多少
黄玉岚
端午在各地的叫法不同,据统计大约有20多个,我们这称为五月端。
根据解释,端午有两种意思,“端”一种是中正,这一天的午时为正中之正。
我趋向第二种解释,端有“初”的意思,是五月第一个午日,叫端午。
五月端的习俗,各地也各不相同。有两个大家都知道赛龙舟和吃粽子。
据说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跟楚大夫、诗人屈原有关。
他自沉汨罗江之后,人们为了打捞、保存他的尸首,一边划起龙舟去寻找,一边把芦叶裹米包成的粽子扔给大鱼吃,以防大鱼吃了屈原的尸体。
古时候,节日的风俗习惯大多和祭祀有关,端午又是屈原的祭日,所以,从礼节风俗上来讲,一般不祝端午快乐,只说端午安康。
跟祈福健康有关的五月端风俗的确不少。
夏天,百虫长成,除了像其他节日有吃和玩的活动之外,端午更有祛虫辟邪防疫的一些习俗,有防百病侵身的祈盼。
过端午的风俗也是围绕着这些来的。
我们就来聊一聊小时候关于端午的那些事。
先说一说吃的方面。主要有包粽子、烧蒜头、煮鸡蛋、腌糖萝卜等。
现在端午依旧要包粽子。我们苏北人吃的是甜粽子和白粽子,跟外地人学的咸粽子、肉粽子和蛋黄粽子总还不习惯。
我们这儿最高级、最常见的是蜜枣粽子,其次是红豆和花生米粽子。在蜜枣不多的年代,一个金丝蜜枣要被分包在两个粽子里。
后来条件好了,就直接栽一整个在一个粽子里,吃的时候不用蘸糖就够甜的了。
红豆要提前一、两天泡好,否则粽子煮熟了,它还没烂,硬直支得合不上味。
白粽子蘸糖口感很特别,糯米的香味加上白糖似化没化的沙甜,也很好吃。
小时候,我家总是提前一晚(五月初四)包好粽子,满满的一大锅。
那锅真大,现在想来大概有二、三十斤米那样吧,用柴草锅煮熟,闷着。
第二天(端午)早上吃,还是热乎的,当然也更软糯了。
和粽子一起在早上吃的,还有煮鸡蛋或咸鸭蛋。现在也有的地方把这习俗变成画彩蛋,也很有趣。
中午呢?小时候就有“五月端,不吃荤,大米干饭就洋葱”的说法。正是洋葱上市的季节,炒出来很脆很鲜,也不错。
吃饭之前,母亲会让我们吃几团烧出来的大蒜,外面的皮都黑糊了,剥开就可以看见玉一样的蒜瓣。
说实话,样子温润,可味道不怎么样。母亲哄着我们吃,说也是防止肚子疼。
后来,很少有柴草锅,就直接变成了煮蒜头。当然,味道也好不了哪去。也有人在早上吃。
倒是奶奶腌的白萝卜好吃。
那时没有反季节蔬菜,红萝卜在秋天吃的多,春天有种像小玻璃球那样的水萝卜过后,想吃萝卜,就要等到这夏天的白萝卜了。
比鸡蛋大不了多少,浑身雪白,只有萝卜头上带着一抹绿色,翡翠加白玉很是美观。
我奶奶是大家闺秀,端午前几天,听人叫卖白萝卜 ,也忍不住颤颤巍巍迈着一双小脚,买来一些。
切成薄片,用金贵的洋(白)糖拌一拌,放在磨上晒。没等晒干就被我们偷吃光了。
刚腌的时候又甜又脆,后来带点韧劲,那味道,至今还能想起呢。和煮蒜头一样,说是吃了肚子不疼。
端午的一天活特别多吧。
到了下傍晚五、六点这样,外婆、母亲把早就从桃树上摘来的桃树叶、屋后厕所边开着小紫花的风寒草和艾草等一起放在水里煮。
说是可以防止皮肤病,防止虫子咬。水是黄绿色的,有一股浓浓的药味。我们几个被轮流洗好了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
所谓的新衣服也就是简简单单的裤头汗衫,过夏用的是。农历四月十二庙会上买的。买来就被收起来,怕我们忍不住要穿新衣服。
所以,就是现在,讲究的人到五月端也有给亲友孩子买身新衣服的习惯。
洗完澡,父亲则会郑重给我们的小肚脐眼和耳朵里点一些雄黄。说是防止鱼眼虫(蜈蚣)钻进肚脐。
听老人讲,蜈蚣会乘小孩睡着后,从肚脐眼或耳眼里钻进去,精血被吸光了,人就死了。
就是爬皮肤上,也会有一路毒泡。
现在农药,、化妆品多了,都住上了楼房,这些毒虫就少了。
除了吃、洗、抹为了健康之外,还有一样辟邪神器,是我们这里端午最有标志性、小孩都喜欢的扣花绒。
花绒就是各种颜色的丝线,系在手腕上。品质好的,是闪着光的。家人一般给我们选一色的桃红色,就是有光泽的那种。
别的小伙伴也有大红色的,还有红、黄、绿杂色的。我不喜欢拼色,喜欢单色服饰,可能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审美吧。
也有人把花绒扣在脚脖上、手指上、脖子间,我们家没有那么花俏,规规矩矩扣手脖上。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却找不到花绒了,被编织漂亮的香囊和手钏代替,品种、颜色是多了不少,却让我有一种不正宗的感觉。
听老一辈讲,我们扣的花绒要到六月初六,才被剪掉,扔到屋顶。会被喜鹊叼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七月七就搭好了,他们就也能一年见一次面了。
你看从四月十二买新衣,五月端穿新衣、扣花绒,六月六剪花绒,再到七月七鹊桥会,节日也有连续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就是岁月里的那种希望吧。
无论何时何地,不论如何艰难,人们期盼健康和美丽心永远不变!
而我如此怀念小时候过五月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