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端午,很多“吃货”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粽子,当然,很多人心里还有一系列关于“吃”的“灵魂拷问” :粽子直接“光”着吃多省事,为什么还要用叶子包?用绳子缠?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能吃什么?
吃,永远是端午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端午,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6月25日这天,由中国民协主办的“对话民俗——我们的节日2020端午节文化”网络直播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走进直播间,以精彩的端午传奇故事,畅谈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解读传统民间文化的当代意义。网民通过中国艺术报客户端、中国文艺网、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收看了直播。
“我们不只吃粽子”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30多个民族过端午节,他们的端午节,基本都吃粽子,所以,粽子是端午节的核心。 ”林继富告诉大家,很多少数民族也吃粽子,他们的习俗和口味跟汉族没有多大区别。
除了习俗和口味,所有粽子都相同的一点,还在于它们都“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 —— “粽子很特殊,中国人吃东西时,很少把食物包在叶子里吃。 ”讲起为粽子包上叶子的来历,陈连山讲了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中的一个故事:长沙有一个叫做区回的人,他自称有一天在河边见到了投江已久的屈原,“屈原”告诉他:“虽然大家都往河里投食,但我的食物经常被河中的蛟龙抢走,你们可以用树叶把食物包起来,用五彩绳缠绕起来,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 ”
萧放认为,为糯米包上叶子,很可能与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端午的粽子以前叫做夏至粽,包裹的菰叶是阳性的,而内部的馅料则属于阴性,农历五月,正值夏天,天气热,阳气高涨,人们用菰叶包起食物,吃的时候,把叶子一层一层地剥开,是一个“把阳气去掉,放出阴气”的过程,粽子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除了粽子,端午节的“专属”食物还有很多,陈连山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端午节食物除了粽子,还有鸡蛋、炸糖糕、菜角、大蒜等等。身为湖北英山人的萧放小时候还经常吃一种叫做麦粑的食物,麦粑是用面粉做的,用桐树叶或芭蕉叶垫着,上笼蒸熟。
在这些传统食物之外,陈连山讲到,五月初五这天,古代的朝廷里还会吃一种叫枭羹的食物,这是一种用猫头鹰做成的肉汤。“相传,长大后的猫头鹰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顺’的鸟,人们吃掉猫头鹰,表达了消灭不孝子的愿望。 ”汉代皇帝注重孝道,会把枭羹赏赐给大臣,表现一种“消灭奸臣”的政治伦理。
“门口插上艾蒿,还挂上大蒜、辣椒”
古人很害怕五月,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 ,这个月有“天地交泰九毒日” 。
陈连山认为,这种观念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夏天以来,天气变热,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各种虫子、毒蛇等都出来了,人们对其烦不胜烦。 ”
与此同时,“在南方,五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水会带来洪灾和蝗灾” 。林继富介绍,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认为,雨下起来没完,是因为天上破了个洞。所以他们把麦粑做得很大,传说可以用大麦粑来补天。
这种情况下,端午节便成为了人们寄托健康愿望的时节。“民国时,人们把端午节叫做卫生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少有的强调健康和卫生的节日。 ”萧放介绍,人们认为可以用带有特殊味道的植物来保护健康,所以除了采集艾蒿和菖蒲,很多人还会在门口挂上大蒜、辣椒等,用来祛除病菌。“有传说,五月五日午时的百草都是药物,抓一把就能治病。在日本,端午时节还会有‘药狩’习俗,用于采集草药。 ”
“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不变的民俗,所有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陈连山认为,端午节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端午节的核心要素是粽子,但在古代,粽子并不总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古代时,粽子叫做角黍,‘角’ ,大概是因为有棱有角,而‘黍’ ,则是因为那时粽子的原材料是黍子,而在南北朝时,粽子是包在竹筒里的。 ”
这就是端午节一直在变的部分。林继富表示,如今,很多新式的粽子出现,如榴莲粽子、麻辣小龙虾粽子,等等,这是因为对传统的糯米粽需求不那么旺盛了,人们更期待新的食品,来体验新鲜的口味。
附着在传统节庆文化身上的元素一直在变化,但传统节日的精髓却很少变化。“端午节,不变的是内涵,我们对自己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系的认知,都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端午节也是很多传统节日不变的主题。 ”萧放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