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的一生

“诗圣”的一生,第1张

“诗圣”的一生

杜甫(图片来自网络)

姓名: 杜甫

别号: 少陵野老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712年2月12日出生

属相: 鼠

星座: 宝瓶座

出生地: 河南巩县

主要成就:创作现实主义诗歌

代表作品:《杜工部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

尊 称: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流 派:唐代现实主义

家庭背景

杜甫可谓是地道的官二代,他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县的县长。杜甫的家庭情况还是不错的,出生在官宦之家,不用缴纳租税,也不用服兵役。

按照这样的情况,杜甫这个官二代应该过得挺潇洒啊,不至于后来颠沛流离,生活凄苦。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猜: 可能是他的性格,孤傲清高,放纵恣肆。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甚至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喜欢他,就像喜欢他的诗词一样。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的诗词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时光,顺便也经历一下大唐的转变。

一、年少有梦

杜甫出生后,他的家境虽然不如往昔,但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宦世家,给了他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他家的人和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杜甫的性格和思想的成长,即诗书门第的熏陶和儒学入世思想的影响。

杜甫小时候

他聪明又有天赋, 而且非常勤奋,7岁吟诗,14、15岁时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应了他后面的那句家喻户晓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准确的来讲,杜甫并不只是诗词很好,他有着普通人没有的想法: 行万里路。

杜甫人生轨迹图(来自网络)

于是,开元19年也就是公元731年,杜甫辞别了洛阳的亲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沿着大运河顺流而下,他的第一站到达了江宁(现在的南京)。 当时江南最繁华的地方要数扬州,而南京既非江南的政治中心,也非商业中心,不过其作为历史故都,仍吸引着众多的文人骚客前往观光凭吊。 杜甫在南京结识了许八和旻上人,其中杜甫与旻上人来往较为密切。

在江南的4年里,他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让他的视野更开阔,整个人更意气风发。游兴正酣时,接到家书催他回乡参加进士考试。踌躇满志的杜甫,经过一番名山名水的洗礼之后,受到一次又一次文化的熏陶,他更加自信与自负了。一进考场,杜甫便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自我感觉良好。他洋洋得意地步出考场,以为这次进士非他莫属。可是事不由人,一揭金榜,竟名落孙山。

之后,他又踏上了漫游的路,是处于好奇,还是去散心,或两者兼具,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那次漫游中,他写出了那自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名诗。

望岳(杜甫)

鲜衣怒马的杜甫登上东岳泰山,山高人为峰,他内心充盈着雄心壮志,满腔的热血,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写下了《望岳》。

744年4月,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杜甫是非常崇拜李白的),二人相见恨晚,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白和他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他俩携手同游,醉卧同眠,盖一条被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分别后,李白给杜甫写过两首诗,而杜甫写了20多首诗,怀念李白,《梦李白》、《怀李白》、《忆李白》、《寄李白》等等

所以,杜甫李白一生中遇到过3次,虽然李白都是在山水间寻求仙人的心境,走的是求道之路,但杜甫心里面都是想建功立业,为百姓造福。杜甫的游历对他后面的创作可谓是夯实了地基。

在此之后,杜甫还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结交好友,游历大唐江山,直到杜甫30多岁,随着父亲的离世,生活条件一落千丈。此后,进入他人生的第二阶段。

二、十年困守长安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再次赴长安参加科举,结果还是落榜。自此,便开始了他让人揪心的官场生活。

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出了诏令,令天下“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这是一次皇帝临时召开的特殊的附加考试,杜甫对此非常重视。他在第一次落第之后漫游南北,结交名士,也积累了不错的名声,所以他认为不论是自己的才学还是名望,都够条件高中皇榜了。

然而,这一次的主考官正是当朝宰相李林甫,这是一个在整部历史中都臭名昭著的奸相,其在位19年,闭塞言路,排斥忠良,是酿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他为了防止新的贤才入仕威胁其相权,“败坏”其声名,也为了迎合唐玄宗盛世之下的虚荣心,没有录取任何一个参加这次恩科的士子。

他给唐玄宗的答复是:野无遗贤!

“野无遗贤”是圣王治世的征兆,李林甫以此为借口,既让唐玄宗感到高兴,同时也宣判了参与这次考试的学子们仕途的终结。只要李林甫在位一天,这些学子就不可能得到重用,不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但杜甫似乎并没有认清这一现实,他在之后的三四年中不断地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庭,希望得到自荐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干谒”,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公元751年的正月,唐玄宗要举行祭祀,杜甫趁机向皇帝献上了《三大礼赋》。唐玄宗看到了这三篇赋文非常高兴,也很赏识杜甫的才学,于是命其“待制集贤院”。没有想到,主试者竟然是李林甫,在他的干预下,杜甫依然没得到任何的官职。

“献赋”失败之后,杜甫在长安又困守了四年,他对宰相之子、驸马张垍的“干谒”(“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终于起了一点作用。755年,杜甫得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对此并不喜欢这个职位,表达了诸如“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等意愿,于是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大概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仓库管理员。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接受并前去赴任。

这年十一月,杜甫回奉先探亲(今陕西蒲城县),刚进门即闻哭泣,原来是最小的儿子饿死了。

杜甫回家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让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虽然杜甫只做了一个小官,但是做官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再以追求个人仕途为毕生目标。

历经十年,杜甫亲眼见证了大唐王朝的衰落,亲身感受到了民生疾苦,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四处游玩,只关心自己的仕途,而是时时刻刻关心着百姓,他的诗歌也愈发沉郁雄浑。

在长安十年间,杜甫写了很多好诗,但大部分诗歌篇幅比较长,比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乐游园歌》、《渼陂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前后出塞》等。

三、陷安史之乱,为官之路坎坷

756年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7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此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说肃宗即位,安排好自己的家人,他立即在8月只身北上,去往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杜甫写下了《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不朽诗篇。

757年4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也是其“杜拾遗”称呼的由来。“左拾遗”官职虽不大,但地位不低,常在皇帝身边,为皇帝出谋划策。

可悲的是,因为杜甫不熟悉官场之道,担任“左拾遗”不到一年便被贬职。

当时宰相房绾家里有一个琴师受贿,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最后闹得唐肃宗要罢免其宰相之位。这件事情明眼人都知道非常不合理,琴师受贿只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真正的缘由就是,房绾一直极力主张接回唐玄宗,让唐肃宗很难堪。大家差不多都懂了,所以都不敢说话,但杜甫偏偏不懂。

杜甫指出了这件事情的不合理之处,也就是琴师受贿不应该如此重罚宰相,这就捅破了窗户纸,使得大家都没办法继续“装”下去了。唐肃宗见到这个小小的“左拾遗”竟然敢坏其好事,本来是想杀了他的,但又因为杜甫身为言官,确实有此职能,再加上其他人求情,就小小惩戒了一番。

可惜,杜甫非但没能揣摩清楚唐肃宗真正的意图,反而再次上书和皇帝掰扯“宰相与琴师”的道理,使得龙颜震怒。

758年5月,房琯遭陷害,杜甫受株连,被肃宗疏远。6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朝廷。杜甫对官场之路也彻底灰心,干脆弃官,当年冬天,由华州赴洛阳。

759年春天,杜甫返回华州,正值邺城战役,郭子仪六十万大军溃败,朝廷大肆抓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然而,杜甫的这个“华州司功参军”也没有做多久,关中大旱,工资也发不下来,再加上他目睹了太多的黑暗现实,于是索性辞官,去成都投奔了好友严武。

四、西南漂泊

杜甫晚年漂泊路线(来自网络)

从759年开始,杜甫进入西南漂泊生涯,他先是向西漂泊,到达天水、同谷一带。这年12月,杜甫携全家,离开同谷入蜀,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

初到成都,杜甫一家暂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寺里。这时,杜甫的朋友高适和严武都在蜀地为官,靠着他们的照顾,杜甫在成都安顿了下来。高适送来了米面,邻居们也送来了蔬菜,“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

第二年春天,杜甫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处住所。当然,盖房子的钱都是朋友们募集而来的。他的表弟王司马出力最多,而且是第一个送来了建房款,“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

杜甫草堂

春末,房屋终于修成了,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杜甫草堂”。这里的环境非常幽雅,一边是美丽的浣花溪,一边有苍翠的林木,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在草堂,杜甫终于和家人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

刚到成都,他就去诸葛亮的“武侯祠”去拜谒,祠堂里的森森翠柏,布满了青苔的石阶,都让他想到了诸葛亮开创蜀国的功业以及出师未捷的悲愤,感慨之下,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蜀相》:

蜀相(杜甫)

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吹走了杜甫草堂屋顶的茅草,紧接着又是倾盆大雨。杜甫彻夜难眠,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了战乱以来万方多难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在成都居住近四年时间,期间杜甫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绝句二首(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762年,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奉诏回朝,离开了成都。严武的部下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战,一向平静的蜀地也陷入了战火之中。杜甫无奈,告别了忧患中的片刻欢乐,安置了妻儿之后,来到梓州想要筹措经费,然后再带家人离开蜀地。但多方奔走后,并不能如愿,他只好设法把家人接到梓州团聚。

在梓州的日子更加清苦,但也不是全无快乐,比如杜甫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喜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63年,朝廷召他为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任职。

764年正月,严武再任职成都,几次写信希望杜甫回来。6月,严武推荐杜甫为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765正月,杜甫退出严武幕府。4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5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至云安(今重庆云阳)。

旅夜书怀(杜甫)

766年春,杜甫全家迁至夔州(今重庆奉节),以船为家,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写诗四百余首。

登高(杜甫)

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阳。写下了那篇耳熟能详的《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

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四处漂泊,贫病交加,濒临绝境。杜甫的晚年,真的是极其穷困潦倒。

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纵观杜甫的一生,真的很让人心疼,年轻有梦,中年不得志,晚年凄苦,即使人生如此,他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文人的精神领袖, 虽然没做成什么官,但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在构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方面做的非常好。同时,他也教会我们,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什么是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民族伟大的诗人---杜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