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出现在盛唐时期。
李太白像
杜甫像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李白少年时家境富裕,喜好交游,向往行侠仗义,性格豪放,因为会作诗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征召他做了翰林待诏,即皇帝的侍从文人。他在长安居住了将近三年,对宫廷和贵族有了直接的了解,这一时期的诗作除了应诏诗外,其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充满了痛苦和愤懑。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因为受到权臣的排挤,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交游生活。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他胸怀报国之情,答应永王李璘(lín)的邀请,当了他的幕僚,后来李璘被铲除,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境内)。
饮中八仙
纵观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流浪在外,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很多赞美大好河山的诗篇,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险峻的山川和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契合,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展露了诗人的一身傲骨。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使得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感情的表达浓烈而极富感染力,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另一位伟大诗人,但是他们的诗风却明显不同。李白像一匹骏马般狂放不羁,而杜甫则像耕牛一般忍苦负重。他的诗作偏向现实主义,真实地反映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状况,因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他将这些都写进了诗歌里,不仅有对个人经历的喟叹,更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悲愤。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里挂着一副郭沫若书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形象地概括了杜甫诗歌的特点。他诗中坚实的内容、纯真的热情、深沉的激愤和凝重的格调,都是他人无法逾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