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晋朝古书,解开诸葛亮死亡之谜,学者:足以颠覆历史

新发现的晋朝古书,解开诸葛亮死亡之谜,学者:足以颠覆历史,第1张

新发现的晋朝古书,解开诸葛亮死亡之谜,学者:足以颠覆历史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卒于军中,五十四岁,陈寿记载十分简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陈寿说诸葛亮是病死的,其实不然。三国之后一千八百年,考古学者在新疆发现了一本古书,是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国志抄本。

发现于新疆鄯善地区的裴注三国志抄本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记载,直接定位到诸葛亮死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亮粮尽势穷,忧奎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卒。 通过这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绝非简单病死,他死前曾因过度忧虑而吐过血,这说明诸葛亮很可能已经有肺部绝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后,“一夕(一夜)烧营遁走”,死于路上。可见,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托孤之重,为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万古贤相之名,实至名归。但从诸葛亮之死,我们还能辐射出一个问题:诸葛亮最后一次撤军,到底经历过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许多传记都有正面或侧面记载。比如,《诸葛亮传》中这样写到: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所处,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这句感叹,诸位恐怕不能陌生。从这则记载中,关于诸葛亮之退军,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及军退”,说明是诸葛亮先退军,接着司马懿才得知诸葛亮退军,进一步暗示,诸葛亮在退军前后,可能十分隐蔽,以致魏国探报竟完全没有察觉,否则司马懿如何会在知道诸葛亮决意退军的情况下,不早做打算呢。其二,“宣王案行其营垒所处”这九个字,说明诸葛亮退军以后,司马懿并没有全力追击,而是先到了诸葛亮大营中参观。司马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此时行动非常谨慎,究其谨慎之缘由,也无非是他此时还不知道诸葛亮已经不行了,而且,他原来在诸葛亮手上吃过大亏。

熟悉正史的朋友们知道,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让司马懿吃了好几次亏。首先,司马懿命费曜等将守上邽,诸葛亮在上邽以西,击败了费曜,晃过了司马懿,然后把上邽附近的麦子全部割了,就地取食,这是诸葛亮让司马懿吃的第一次亏。其后,诸葛亮亲率大军绕过上邽,在上邽以东,和司马懿平生第一次对峙——这是两位冤家的首战,之前诸葛亮的对手主要是曹真,郭淮,张郃等人——然后,将司马懿打败了,当然,不是大胜仗,但毕竟是赢了,这也是诸葛亮晚年与司马懿少有的一次正面大战,并且又让司马懿吃了亏。最后,诸葛亮粮尽退军,沿祁山道向南,过木门道,寻祁山堡而走。当时,司马懿可能是在与诸葛亮的初次对垒中,感觉自己已经探到了诸葛亮实力的底,虽然小输一仗,但依然有信心,旋即,司马懿命张郃出击,追击诸葛亮,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伏,射杀了张郃。这是诸葛亮让司马懿吃的第三次亏。从此以后,司马懿但凡与诸葛亮交战,全部都是闭门不战,甭管诸葛亮如何挑战,司马懿都能忍受。因此,司马懿在诸葛亮最后一次退军时,不予追击,无非是担心又中诸葛亮暗算。顺便,那些认为诸葛亮不会设奇谋的论调,该歇歇了,老谋深算如司马懿者,在诸葛亮的奇谋面前,也被打得晕头转向,何来诸葛不善奇谋?至于司马懿的那句感叹:“天下奇才也!”,则无甚可说,能反映出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同一事,在《晋书·宣帝纪》中也有记载,然而就不靠谱的多了: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 大意是说:正好有一长星坠落在诸葛亮之营垒中,晋宣帝(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必然失败,派遣奇兵绕道诸葛亮之后,斩首蜀军五百余人,俘获蜀军千余人,蜀军投降魏军者六百余人。当时朝廷因为诸葛亮大军远至寇略魏国,利在急战,每每命令司马懿持重一些(猥琐一些),以等候敌军之变。 这就是史书,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就能将活生生的事实,瞬间扭曲成神化玄幻。司马懿传记中的这段记载,唯一可信的,就是“帝持重”三字,即便如此,还要在前面加上个“朝廷每命”,意思明白:司马懿当年之猥琐苟活,是曹睿下的命令,要不然,司马懿还能不撵着诸葛亮,往死里揍? 要说房玄龄编纂《宣帝纪》引用文献时,也真是不加拣择,他竟然真的让司马懿通过天象,就料定了诸葛亮之死。“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果真如此,那还打个甚仗?司马懿只要终日坐守长安,每日夜观天象,就能算准天下一应大事了。

宣帝纪中的记载,和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反。前者是大破诸葛亮大军,杀五百,降六百,俘一千;后者是悄无声息地退军。当然,您可以说司马懿传的记载更靠谱,这完全是个人意见。至少我认为,司马懿传的记载完全不靠谱。 诸葛亮死后退军一事,《魏延传》里也有记载: 秋,亮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仪等开山通道,昼夜兼行。 大意是说:秋天,诸葛亮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筹划自己去世后的退军事宜。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将令,大军就正常撤退。诸葛亮刚去世,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死,我还活着。官府人员将丞相遗体运回成都发丧埋葬即可,我应当率军攻敌,难道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吗?且魏延是谁,难道要听命于杨仪,作断后将军吗!”……杨仪等人,于是开山辟路,昼夜撤退。

魏延传的记载,自然要比宣帝纪靠谱得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诸葛亮在死前,就已和亲信详细制定了退军方针,“亮密与之商议”,说明诸葛亮在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隐秘。其实这样也合乎情理。诸葛亮当时已是蜀国的盖世功臣,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蜀中人心,都能对蜀国的生死存亡造成决定性影响。故而,他之死,必然会在蜀中引起极大震动和恐慌,一旦处理不好,别说败仗,亡国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因此,他自然应该非常秘密地处理这件事。而不是像司马懿传所记载的那样,被魏军大败。

综合以上三处对诸葛亮死后退军情况的记载,已经足够我们大致还原当时的真相了:诸葛亮感到自己不行了,还出现了吐血的现象,于是秘密和手下商议了自己死后的事宜,然后拟定了退军计划,神不知鬼不觉地拔除营寨,烧毁营寨,迅速撤退。这个过程,司马懿是完全不知的。等诸葛亮大军撤走后,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已经撤军了,但此时司马懿应该还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了(有可能有所听闻,但没有证据)。因此,司马懿依然不敢追击蜀军(如果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死了,一定不会这样保守),而是先到蜀军大营,视察了蜀军营寨。之后,蜀军顺利撤退,将诸葛亮灵柩顺利安葬在定军山。此时,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了。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