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人均GDP最高的5个市!江苏占了4个,无锡第1,上海跌出前3

江浙沪人均GDP最高的5个市!江苏占了4个,无锡第1,上海跌出前3,第1张

江浙沪人均GDP最高的5个市!江苏占了4个,无锡第1,上海跌出前3

所谓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实就是最终每个人可以用来消费和存储的总和,其中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具体就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江浙沪人均GDP最高的5个市,看看那个省最给力。

NO.1 无锡

人均GDP:165777.7元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积淀的成果,而锡城的文化价值更是一块璞玉。相对于其他城市纯比快速化发展,无锡拒绝“千城一面”,懂尊重历史,更懂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无锡的富庶和精致,写在了历史长河之上。它位于江苏南部,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江河交汇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无锡小桥流水的城市风情。

3000余年悠久历史,赋予无锡厚重的文化底蕴,有“鱼米之乡,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无锡就已经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出众多文人墨客,至今仍留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行走于此,总能在不经意间与历史邂逅。

如今无锡成为长三角耀眼的中流砥柱,可谓是肥沃土地,寸土寸金。对无锡来说,“产业强市”是自己的王牌,其不仅是为城市指明发展方向,更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更有发展潜力的经济骨架。

无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9%,较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建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8个。其中,物联网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总量占全省1/2、全国1/4,“十三五”年均增速超20%;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年均增速超15%;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成功举办4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获批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太湖印记”。

“十二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62%,降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值保持苏南最低,降幅累计达到18.69%,超额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

科研方面,无锡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9.1%提升至2020年的66.7%、自2013年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65%预计提升至2020年的3.39%,保持全省前列。

NO.2 南京

人均GDP:159081.9元

五年来,南京深入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争先进位,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这五年,南京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95%提升至3.38%,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1倍;江北新区直管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10.3%提高至14.1%,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承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抢抓“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机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南京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坚实,城市首位度、竞争力显著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

与此同时,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列江苏第一,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0亿元,特色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NO.3 苏州

人均GDP:158220.3元

苏州有近2500年历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下粮仓”等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长为中国最强地级市。

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为什么这么强?

苏州是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且到上海的交通网络建设优于100km辐射圈内其他城市。地理位置上,苏州是离上海最近的城市,接受上海辐射最强。一线城市外溢能量与辐射半径相关,距离高能量级城市越近,接受辐射越强。从交通网络看,苏州公路沿沪宁线,铁路沿京沪线,航运有长江及京杭大运河,优于嘉兴、南通。

从战略布局上看,苏州战略定位高,开发区各地开花。苏州经济发展“开发区化”特征明显,开发区战略定位高。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最高上升到中、新两国副总理。此外,除去姑苏区因古城保护在开发上受限外,其余4区及下辖4县均拥有至少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从产业结构来看,苏州以12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引擎,区内制造业发展强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为基础,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高新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

NO.4 上海

人均GDP:155768元

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和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已具备较高水平的对外连通性和开放性,并基本形成了大容量、高频率的全球要素流量高地。

2020年上海市GDP规模达38700.58亿元,排名与2019年相同,仍居全国第10位,经济体量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增速为1.7%,较全国整体增速低0.6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较2019年回落4.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居全国第7位。

上海市财力雄厚且收入来源稳定,财政自给能力较强,平衡率居全国首位。2020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046.3亿元,居全国第4位,其中税收收入5841.9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为82.91%,位列全国第3位。财政平衡率为86.97%,居全国首位,财政自给能力较强。

近几年,上海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芯片、5G、智能驾驶、区块链、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芯片制造技术,作为其他领域的重要支撑,是重中之重。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还计划在今年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同时,深入实施增能计划,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以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

NO.5 常州

人均GDP:147880.9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依托敢闯敢试的乡镇企业,不断进行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方面的创新实践,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和“苏南模式”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许多脱胎于乡镇企业的民营企业瞄准“专精特新”,潜心自主研发,大搞技术革新,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出了“冠军”加速度。

如今的常州不仅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隐形冠军”的集聚地。在工信部发布的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常州每批均有企业上榜,实现零缺席。

目前,常州市拥有国家工业强基项目16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也是唯一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地级市,同时,也集聚了200多家具备“隐形冠军”气质的企业。高凯精密、安靠智电、苏文电能、遨博智能、强力新材、星星充电等等,这些“不知名”的行业“小巨人”,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分布在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细分领域,持续刷新常州制造、江苏制造、中国制造的实力。

在科研方面,常州自2006年起开展“科技长征”,一走便是15年。全市规划了以常州科教城、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特色小镇等为主体的“一核两区多园”的功能布局,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的常州科教城,集聚高等院校6所,在校大学生8万余人,科技企业3800余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42家,科技人才总数达2.15万人。

常州,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基因里自带“亲商、重商”文化,政府更是把“优商、安商”放在第一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