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姓孔?语文老师骗了你这么多年,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孔子不姓孔?语文老师骗了你这么多年,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第1张

孔子不姓孔?语文老师骗了你这么多年,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说到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大家不会感到陌生。

如果问长什么样?大家印象中应该是这个形象:

杜甫画像的原型,并不是杜甫本人,而是中央美院教授蒋兆和,照着自己本人画的!

蒋兆和与《杜甫像》

DuFu(杜甫)was a famous Tang Dynasty (618-907) poet, who wrote over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poems. Most of them described the common people's sufferings and sorrows during the turbulent years of the Tang Dynasty, expressing his profound worry and deep love for his country.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作诗1500多首。其很多诗作记录了唐朝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深深的担忧和热爱。

这样看来,蒋兆和教授所绘的杜甫形象还是很贴合诗圣在大家心中忧国忧民的形象,画像不但能够收录进语文课本,还能化身表情包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浪潮。

此外,他还照着竺可桢的样子画了祖冲之,照着自己老丈人萧龙友(当时京城四大名医)的样子,画出了李时珍! 他还如法炮制,创作了刘徽、张衡、张仲景、僧一行、孙思邈、郭守敬等古代人物画像……

这个冷知识确实让小编惊讶了,不知道蒋教授后来看见学生们对杜甫画像的恶搞,有没有后悔用自己的形象……

其实,还有很多冷知识,是你学了这么多年,可能都不知道的!

您贵姓?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叫孔丘,他俩居然不是一个姓吗?

其实孔子的父亲既不姓叔,孔子也并非姓孔,他们都姓“子”。(当然,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这是古代人对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称。)

孔子 | Confucius

儒家创始人

Ancestral name (姓): Zi (子)

Clan name (氏): Kong (孔)

Given name (名): Qiu (丘)

Courtesy name (字): Zhongni (仲尼)

在古时候,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和“氏”可不是一回事

听听斯明诚老师怎么说

视频加载中...

我们现在所谓的“姓” 严格来讲其实是“氏”

"氏" follows the line of father;

"氏"传自父亲的那一支

whereas "姓", as we see, has the "女字旁"; "姓" follows the line of the mother.

而“姓”,正如我们所见,它有女字旁,“姓”传自母亲的那一支。

The difference between xing and shi became blurr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姓”与“氏”的区别逐渐模糊。

——维基百科

春秋时期,还流行把字放在名前面称呼别人,比如把李白扔回春秋,大家会叫他太白白(字+名),而当时孔子的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就被称为孔父嘉(字+名),后面传着传着,子姓就很少用了,孔子也成了孔子。

商鞅也不姓商,商鞅姓姬,公孙氏,名鞅。

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中的故事主角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Jiang" was the surname of the Qi ruler and much of its nobility, and "Meng" meant "eldest child" not born to the main wife.

“姜”是齐国宗室的姓,“孟”的意思是庶长女。

——维基百科

待嫁的女子通常都在自己的姓氏前加自己的长幼排序,所以孟姜女就是这么来的,姜家的大女儿的意思。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

《辞洚》记载:柳下惠,姓“展”名“禽”。鲁孝公之子公子展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您到底是个啥?

我们经常用成语“烂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这里的“泥”是泥土的意思,但事实是,这个“泥”是一种虫子!

“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

这就是“烂醉如泥”的出处。

“泥”这种虫没有骨头,一上岸离开水,就会“失水而醉”,就跟喝了烂醉的人状态一样。

还有一个会被大家弄错的动物——寒号鸟,你以为它是一只鸟吗?

《寒号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它就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的寒

号鸟,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寒号鸟”是一只鸟,也曾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认知。后人根据此故事引申出了“得过且过”这一成语:

然而,在最新的统编本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课书(2017年出版)中,寒号鸟的配图,已被修正为一只栖居于岩洞中的啮齿类动物。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寒号鸟也会直接跳转到复齿鼯鼠的页面上

所以,按照目前小学课本的说法它并不是一种鸟,以后千万别在小学生面前丢脸了!

您几个意思?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只要读音不一样,意思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成语,其来源可能和我们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衣冠禽兽”,在现在指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指品德败坏的人。 但在古代,这个词是完全没有贬义的。

明代官员的衣服上都绣着各种动物,一般文官绣禽,武将绘兽,不同的品级绣上不同的动物人们就把文武官员叫做“衣冠禽兽”。

清人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中写:“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禽兽衣冠天下遍,人人都向此中来。”

“呆若木鸡”在现在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但在古代,这是一个褒义词!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齐王特地请斗鸡专家纪子帮他训鸡,结果,纪渻子训练出了一只对外界变化毫无反应的“木鸡”。一到赛场上,别的鸡一看到它那镇定自若的气度,没等开战就被吓跑了。

【文言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 达生》

【白话文】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回答说:“差不多了,虽有鸣叫挑战者,它也没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个木鸡了,它已精神安定专一,不动不惊了。没有敢和它应战的,都退走了。”

【英文译文】Ji Xingzi was rearing a fighting-cock for the king. He replied to the question, "Nearly so. Though another cock crows, it makes no change in it. To look at it, you would say he was a cock of wood. His quality is complete. No other cock will dare to meet him, but will run from him."

从那以后,“呆若木鸡”就用来形容人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雍容气度。后来,有许多人望文生义,所以逐渐演化成为一个贬义词,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意思啦。

秉烛夜游”是个不常用的成语,我们常常会望文生义,认为这是“拿着蜡烛照明,在夜晚出行游历”的意思。其实,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秉烛夜游比喻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最早出自《古诗十九首》里的一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谪仙人李白也提到过,“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意思是:“古时候人们夜晚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原因的。”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Since our life is as fleeting as a dream, how long can our joy possibly last? Therefore, there are plenty of reasons for the ancients to amuse themselves at night, holding a candle in their hands.

——罗经国译

这些冷知识,大家get到了吗?

有些知识看似无用,但是还是十分有用的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多了解一点总归不是坏事,万一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快科普给大家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2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