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1张

《正说明朝十六帝》

明朝总共十六个皇帝,南明小朝廷并不算在内。除了耳熟能详的朱元璋、朱棣、朱允文、朱由检,说一个陌生但又特别的。

英宗朱祁镇。(明第六代皇帝)

夺门之变。历史上最为人乐道的皇家内部政变那自然要数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的戏码也让我们看尽了皇家的血腥与冷酷。而夺门之变也是极具戏剧性的政治戏码。他的起因要说到英宗误信宦官王振之言,学那太祖成祖的文治武功,统兵五十万御驾亲征。结果在八月十五日,也先包围明军,以寡击众战而胜之,连皇帝都做了俘虏,王公贵卿更是死伤惨重,明朝自此由盛转衰,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里要先提一下一个出名的历史名人于谦,和北京城当时的情况。英宗将所有能征善战的部队全部调走,战败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劲甲精骑全部陷没,整个北京城和周边加起来不足十万余老弱病残,而也先兵强马壮,山呼海啸,挟裹俘虏皇帝的不世之威前来进攻,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当八月十六日前方败亡和皇帝被俘的消息传来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下。太后就召集百官商议,可惜群臣和王候犹如惊弓之鸟,唯恐避之不及。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担负起保卫北京城的重任,他就是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

那么于谦做了哪些事呢?

1、拥立景泰帝。英宗的长子此时才三岁,当此乱世,不足以胜任。太后和众大臣商议最终结果,由英宗异母之弟朱祁钰为帝。之所以选他,一是当时英宗亲征之前命朱祁钰留守北京监国,二是他正好22岁,年富力强,立长不立幼可以稳定人心。

2、力排南迁众议,坚决保卫北京城。当时南下以避兵锋之意流传甚广,很多大臣都有这种意向,包括翰林侍读徐有贞(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祸根)。当众大臣廷推时,徐有贞就跳出来提出南迁之意,遭到于谦、户部尚书陈循和礼部尚书胡濙的反对。于谦认为,一旦南迁,北京城和九边都将不保。为了稳住形势,于谦奏请皇帝给九边之北方重镇主帅加官晋爵稳定人心,建立起以宣府、大同、北京的防御体系。

当时宣府为一座孤城,直接暴露在也先兵锋之下,有人建议弃之,将所有兵将调入北京城。于谦认为,这样太过被动。后来之事果然证明于谦之正确,时任宣府副将的罗亨信执剑守在城门处,言道出此门而逃者斩。鉴于北京城的严重兵力不足,于谦号召勤王,终于凑集了22万部队(临时凑集的大部队,难以做到号令和配合,战力也就可想而知),将之布置在京城九门之外。于谦自在军中督军,还将城门关上,准备背水一战。

3、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俘虏明英宗以为奇货可居,可以漫天要价。于谦从明朝利益出发,主战不主和,挫败了也先的阴谋。

4、筹集粮食。北京城外60里处有一粮仓,名曰通州仓。然而里面连年积蓄粮食众多,短时间内非人力可以搬迁。于是应天巡抚周忱建议令人自取。于谦便将之奏请皇帝,还建议多拿的给予白银布匹等奖励,一时响应者云集,终于将通州仓搬空。这样就解除了北京城里粮食危机,为后来保卫战打下了后勤基础。

那么结果我们也清楚了,也先败走,北京城保住了。历史往往就是出人意料,当你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时,它又给人出了难题。

也先虽然是败了,但他手里还有一个皇帝啊。于是就想了一招,将皇帝送还给明朝。景泰帝和英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景泰帝来说,皇帝的宝座从天而降,开始本来害怕,万一英宗回归,自己将如何自处,更何况当时的情况看起来那么的不乐观。但是有了于谦一番筹划之后,现在皇帝的位子真好坐得舒服,怎么甘心将之拱手相让。

景泰帝不亏是仁人君子,不忍心手足相残,于是只好将之软禁在南苑。有人建议将之杀掉以绝人望,这里就很有意思了。

什么是人望呢?古人的正常升迁自然是不容易的。那么有两条路,一是造反,成者为王败者寇。二是巴结,不管你巴结谁,总不如巴结皇帝吧。现在有两个皇帝,两个选择。此路不通,自有另条路。那么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投机的赌徒就会来场豪赌,赢了封侯拜相,输了自然万事皆休,这便是所谓的人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2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