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他是近几年明代古装剧的新宠
从2019年的《大明风华》,到如今正在热播的《尚食》
都以朱瞻基的成长经历为背景,都把他选定为了男主角
《大明风华》朱瞻基
在影视剧里,朱瞻基英俊神武、玉树临风。
但实际上,朱瞻基本人又黑又胖,完全不符合偶像剧男主形象——
而且,朱瞻基是一个“冷门”皇帝,他的历史知名度主要来自蒲松龄创作的短篇文言小说《促织》。
“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小说里那个喜欢玩蟋蟀的皇帝就是朱瞻基,他对斗蟋蟀游戏的热爱,导致宦官以寻蟋蟀的名义在民间大肆搜刮。而这篇小说因为被选入高中课本,因此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人们戏称朱瞻基为“促织天子”。
这么一个没颜值、没名气,却有斗蟋蟀“恶习”的皇帝,为什么还频频被明代古装剧青睐、选为男主呢?
或许多了解他一些你会发现,只要在脑海里代入一张英俊的脸,他干的事儿,还是挺符合偶像剧人设的。
“官三代”出身,但个人能力也不弱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此时在位的皇帝是他的曾祖朱元璋,他祖父朱棣为燕王。
传说朱瞻基出生那晚,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大圭赐给自己。“大圭”就是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那可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朱棣确实是做梦都希望朱元璋能把皇位传给自己,而长孙朱瞻基的降生,似乎给了他一个好的预兆,所以朱棣格外喜爱这个长孙,还兴奋地说:“小子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后来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虽然朱瞻基出生3个月后,朱元璋驾崩,但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而野心勃勃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皇位,到底是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放弃了他更喜欢的次子、汉王朱高煦,而将不太喜欢的长子朱高炽扶上了太子位。这就像康熙最终选择了雍正一样,其实是希望以后明朝的江山能传到长孙朱瞻基手里。
朱瞻基也的确没辜负朱棣的厚爱,他自幼聪明好学,而朱棣无论是在朝理政、还是在外征战,都尽量把朱瞻基带在身边,随时教导,还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在朱高炽做太子的20年中,他的两个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因为觊觎太子之位,多次陷害朱高炽,每每都是朱瞻基机智地帮父亲化解危机,一路扶持着父亲登上皇位。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称帝仅10个月的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
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初,朱瞻基登基仅仅一年后,他那位一直不消停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就迫不及待谋反了,想重演他爸爸朱棣当年的“靖难之役”。只不过这一次,时移世易。
朱高煦没有他爹那样的好运,因为朱瞻基并不好惹,他从小继承了祖父的英武果断。御驾亲征之下,他把叛军堵在老窝,半个月的时间就迫使朱高煦投降了。
年轻皇帝一即位就敲山震虎,不仅铲除遗患,也借机严禁藩王干政,严禁他们自行进京,严禁与勋贵联姻,暂解了藩王之乱。
这种身份和能力,是不是具备了偶像剧男主的基本条件?但要想支撑起一部大剧,接下来还需要那么一段有看点的感情故事。
感情故事足够精彩,明目张胆地偏爱青梅竹马朱瞻基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孩,孙氏。孙氏的父亲是永城县主簿,所以她的幼年是在永城度过的,而仁宗张皇后的母亲也是永城人。
孙氏天生丽质,从小就长得漂亮、聪明伶俐,被偶然返乡的张皇后母亲看到、带进皇宫。十多岁的小孙氏便被张皇后当做了准儿媳,与朱瞻基一起长大。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瞻基19岁了,明成祖朱棣要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但最终选定的嫡妃,却是济宁姑娘胡善祥,朱瞻基一心想要迎娶的孙氏,只做了“皇太孙嫔”。
原配名分一定,想更改就不容易了。等到27岁的朱瞻基成为大明王朝皇帝的时候,只能以嫡妃胡氏为皇后,孙氏屈居贵妃。
但朱瞻基对孙氏的偏爱,从来都不曾隐藏过。虽然位份是贵妃,但朱瞻基却给了孙氏象征皇后身份的金宝,也就是玺印,按明朝制度,那原本是皇后独有的。
胡皇后为人宽厚,但身体多病,且一直没有为朱瞻基生育皇子,这让朱瞻基找到了突破点。
据说,为了给孙贵妃成为皇后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朱瞻基一边支持孙贵妃暗取宫人所生的儿子,一边晓以大义地劝胡皇后主动上表请辞,胡皇后纵然万般不愿,也只能无奈接受。史书记载:“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明史·后妃传》)
与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拥有了皇子的孙贵妃,他终于如愿让她成为了自己的皇后。而偏爱又哪里有尽头,孙皇后所生之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出生三个月时就被立为皇太子,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仅有的。
至于朱祁镇到底是不是孙皇后所生,已经不重要了。
朱瞻基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他一生干得最轰轰烈烈的事儿,可能就是废后。废除原配皇后,是朝政祸乱的表现,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是加分项。但对于朱瞻基而言,正因为废后一事,让大家对于他和孙氏之间的感情产生无限遐想,给文学和影视作品留下了很好的创作空间。
从小说和偶像剧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明目张胆偏爱青梅竹马、拒绝长辈包办婚姻的深情形象。所以无论《大明风华》还是《尚食》,其实都是以朱瞻基和孙皇后的帝后恋为主线。
而且,胡皇后被迫“辞职”后,退居景仁宫,赐号静慈仙师,朱瞻基给了她一定的安抚和应有的待遇,也算安享后半生。于朱瞻基的人设,并不算损坏吧。
有艺术造诣又不耽于玩乐,算是锦上添花朱瞻基的业余爱好除了斗蟋蟀,也有正经的,比如,他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形容他:“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园翎羽,无不臻妙。”
时人的夸赞并不夸张,朱瞻基许多绘画现藏故宫博物院,真实可见。他的《武侯高卧图》,兼取宋元画法,绘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用笔潇洒随意,人物线条洗练流畅,将诸葛亮隐居时躬耕自乐的形象完全刻画了出来,是明代人物画的代表作。
《武侯高卧图》
朱瞻基还依照宋徽宗的样子,设立宫廷画院,并将画师们安排在锦衣卫挂职,给予很好的待遇,从而把明朝“院体画”带入了黄金时代。
朱瞻基留下的最著名“遗产”,是“宣德炉”。史料记载,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参与设计监造,用暹罗国进献的风磨铜铸成铜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宣德炉妙在其色,从黯淡中发奇光。“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这是明末清初文人冒襄对宣德炉的描述。宣德以后,直到清代,宫廷都一直在仿制,可以说是风靡数百年。
就艺术造诣来说,朱瞻基跟风雅皇帝宋徽宗很像。但与宋徽宗不同的是,朱瞻基并非奢靡之徒,而是做到了他自己说的那样:“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朱瞻基出行路过农田,见农夫在耕作,他便也走进田里,拿起了犁耙,但没犁几下就撑不住了,气喘吁吁地说道:“我只推了三下,就不胜辛劳,农夫终年如此,辛苦可想而知。”回朝后他就下诏减免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
他体谅百姓的辛劳,所以带头提倡节俭,戒奢华之风。他为父亲仁宗修建的献陵,只用时三个月,花费远远少于前几位皇帝的陵墓。
有一次,工部尚书建议修建佛塔,为国家求福。朱瞻基也当面批评他说:“老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祉,何必借修佛塔来求福呢?”
除了体恤百姓,朱瞻基也能明辨是非,任人唯贤。河南一知县,为了救济灾荒中的百姓,未经请示就将上千石公粮发放给了灾民。面对一些官员的d劾,朱瞻基掷地有声地维护那名知县,说道“如果拘束于手续,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所以,虽然喜欢斗蟋蟀、喜欢画画,但朱瞻基并没有因此耽误治国。他也继承了他父亲宽仁的优点,在朱元璋、朱棣创业的基础上,保持了国家的稳固与安定。
他做皇帝的十年里,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吏称其职,纲纪修明,政得其平,仓廪充羡,闾阎乐业”。所以,对于他们父子十年多的治绩,史称“仁宣之治”。
结语他继位守成,延续了明朝开国60年以来的基业;他以德治国,迎来了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废后立宠,明目张胆偏爱青梅竹马;他学以致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但他也有“黑点”。第一,是他突发奇想开设了太监学堂,给太监教文化扫盲,同时也扫除了宦官进入政坛的障碍;第二是斗蟋蟀的劣迹,造成宦官在民间大肆搜刮。这些给后来的大明王朝埋下了隐患。
还有第三,他在位仅十年,三十八岁就英年早逝。而在他去世后两个月,新皇帝命“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明史·英宗前纪》)。把宫里从事音乐、歌舞的人,裁掉了三千八百多人!所以有人分析说,朱瞻基是过度放纵才英年早逝的。
不过,对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创作来说,朱瞻基这个人物瑕不掩瑜。大的历史框架下,他算是一个有才有德的好皇帝,还有一段帝后恋可供发挥加工。在“问题皇帝”扎堆的明王朝里,要找出一个做古偶剧男主,不选朱瞻基还选谁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