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雷不能躲在树下

为什么打雷不能躲在树下,第1张

为什么打雷不能躲在树下


为什么打雷会有闪电?


气流在雷雨云中会因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产生静电。这些电分两种: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粒子的正电,一种是带有负电荷粒子的负电。正负电荷会相互吸引,就象磁铁一样。
正电荷在云的上端,负电荷在云的下端吸引地面上的正电荷。云和地面之间的空气都是绝缘体,会阻止两极电荷的电流通过。当雷雨云里的电荷和地面上的电荷变得足够强时,两部分的电荷会冲破空气的阻碍相接触形成强大的电流,正电荷与负电荷就此相接触。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便会产生中和作用(放电)。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些放出的光就形成了“闪电”。
为什么打雷不能躲在树下?


在雷雨天,雷雨云的下方会聚集大量的同种类电荷,在下方的地面就会感应出相反种类电荷,这种电荷在高处、尖端、金属等地方更是会大量的聚集,一旦达到临界值,电荷就会击穿空气,在雷云和地面形成放电通道,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理想雷电模型。打雷不能躲在树下,原因如下:
1、树的体内有大量水分,而且大树比较高,雷往高处打,如果躲在大树下,一旦给雷打中,电就会传给人体,树木不但是导体,而且在雨前,地表热空气上升,会与树木摩擦带电。树木有较高,打雷时,会与雷电互相吸引。雷电是高压,以树木为导体向地下传播时,会击伤附近的东西。
2、因为雨水是导电的,又因大树距离闪电较近,闪电就会自行顺着最近的大树或建筑物对大地进行放电,而闪电时的电压和电流非常强大,在有雷雨时站到大树下就容易被击中,容易触电,树比人高,触电几率大。


为什么打雷不能看电视和玩手机?


大家也都听说过,在雷雨天最好不要看电视、玩手机,也容易“遭雷劈”,下面就来说说,打雷的天气到底能不能看电视和玩手机?
首先来说说电视:
其实使用室内天线时,雷雨天可以照常收看电视节目,一般用不着心惊胆颤,因为雷电虽然强大,但在进入室内之前,雷雨云早已与大地放电。在短暂的放电过程中,其巨大的能量绝大部分转为热,光等能量,所以不会形成危害。通常打雷时在电视屏幕上和伴音里出现的干扰大都是雷电的辐射能量,并非感应或放电的能量。这种辐射能量,一般是不会损坏电视机的。
但是,必须强调,打雷时使用室外天线或在室外收看电视都是有危险的,如若收看必须采取防雷措施。装好防雷装置,并可靠接地,否则就不应收看。同时还必须将室外天线插头从电视机上拔下,并将室外天线接地,以防雷击天线损坏电视机和危及人身安全。
再来说说手机:
关于打雷能否用手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接收的是微弱的无线电波,强度只有雷电电场强度的几十万分之一,所以,不容易引起雷电,也有人说,因为手机使用的电磁波会让空气发生电离,增加空气的导电性,吸引雷电选择路过自己周围的空气,会增加雷击的风险。
总之,打雷的时候用手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在打雷时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打电话。原因是雷可能通过电线击中设备,这也是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我们要拔掉电视等电器上的插头原因。
第二,打雷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户外空旷高地打电话以及高楼的窗户旁边打电话,否则可能引起雷击。
第三,打雷的时候尽量避免拨打固定电话。因为电话线将室外与室内连接到一起,室外的物体与室内相比更容易被击中。


雷电会有多少伏电压?


每一次雷暴雷电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几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然而,地球所带的电荷高达五十万库仑以上,整个地球表面所含的电荷均是负电荷,所以,雷电很容易接触到地表面,雷电与地面间就形成一个通道电流回路,此通道电流极大,平均可达几万安培。而且通道直径甚微,只有几平方厘米到几十平方厘米,这样空气柱雷电时的温度高达摄氏二万度以上,所以,常见的闪电颜色是炽白的。
人如果被雷打中,会怎么样?


人体如果被高达几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雷电打到,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轻者受伤,严重则会死亡。
日常避雷小知识


室内三不宜:
(1)不宜敞开门窗。关闭门窗可以阻止球形雷的进入。
(2)不宜使用淋浴冲凉或触摸金属管道。
(3)不宜靠近建筑物外墙、电气设备以及使用电器。
室外六不宜:
(1)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宜躲在大树底下避雨。
(3)不宜在旷野和高地打雨伞,扛钓鱼竿、高尔夫球棍、旗杆、羽毛球拍等物体。
(4)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
(5)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
(6)不宜停留在建筑物顶上。


遇到雷电应该怎么做呢?


找个房子或车子避雷
在寻找庇护所时,不要选择开阔地,要选择封闭的建筑物,同时,要远离金属管线,电话线,避开不锈钢门窗。如果在野外实在没有房间,躲进汽车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身体一旦麻痒赶紧双脚并拢蹲下
如果在雷雨天,人们感觉手臂脖子有麻痒的感觉,女孩子头发有飘起来的现象,说明身体周围已经有了大量的电荷,如果没有躲避的地方,必须马上双脚并拢,屈膝蹲下,同时,将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扔到远一点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88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 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