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是“我”,第二是人称“你”,第三是人称“他”。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比较少见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是第三人称。
扩展资料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之一,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几乎不可须臾离也。
在自称代词中,“我”较之“吾”“余”“予”等字出现为早,但这并非“我”最初的造字本义,而是引申义了。至于它的本义到底是什么,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后的1000余年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20世纪初,随着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这一谜题方逐渐解开。人们才知道,长期相沿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其本义原是古代一种颇具杀伤力的兵器。
“我”字右边是个“戈”。汉字中,凡从“戈”之字,多含有杀戮、武力或兵器之义,如“伐”“战”“戕”“戮”“戡”“戢”、“戬”“截”“戟”“戚(古代斧类兵器)”等。对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字形,最早指出“我”疑像兵器之形。
另外专家认为,由于“我”是古代的戈类兵器,很容易激发军队的斗志,凡持“我”者,皆属我方,这样“我”便逐渐引申出“我方”和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意思,并一直沿用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