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什么是国际政治学?,第1张

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他是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界最著名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国际政治理论》。以他为首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际政治权力的同时,发展了相互依存理论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重视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注重经济和伦理对国际政治影响,认为国际政治不仅冲突和对抗,还存在协调与合作,从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4. 汉斯 摩根索名词解释:他是美国现实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以他为首的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际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目的,系统揭示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现实。其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途径。

5.均势: 该理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国际体系中国家均势均衡。它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理论前提,将国际体系看成一种自我控制,自我制衡的机制,将国际交往看成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权势竞争,其基本功能是维持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势均衡。它在解释特定历史时期某些案例时起到很好的作用。

6. 博弈论名词解释:game theory,也叫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是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研究理性决策之间冲突与合作理论,它以对方行为作为行动依据,以取得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7.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行的探索,要在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新的出路,在国际关系上表现为新干涉主义。

8.新自由主义名词解释:该理论主张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中国家是寻求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体;(二)国家在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掌握充分信息;世界依赖加深,从而认为各国相互依赖增加产生国际制度,其反过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世界制度。其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给东欧和拉美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9.反突厥主义名词解释:其源于沙俄时代受压迫的鞑靼人,其宗旨是要联合从小亚细亚到中亚的所有突厥语系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它与泛伊斯兰主义结合,产生东突厥斯坦运动。

10. 霸权稳定理论名词解释:它是美国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最重要的,这种稳定秩序就是一种公共物品,所有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但中小国家不可能提供这种公共产品,只有某个霸权国家才有权力,能力,动因提供他,即有一个霸权提供稳定。

11. 民主和平论名词解释:该理论观点是和平与国家政治制度有关,民主国家之间不开战,战争发生在民主和非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民主国家间和平是由民主属性决定的,民主能保证和平,民主国家越多,和平面积就越大。如果所有国家都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那么战争就永远消失了。冷战后美欧在全球推行“扩展民主”政策就是受这一理论影响。

12.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它是由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实质是一种共产主义失败论。它认为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结束标志共产主义政治力量的终结。世界历史只有一个道理名词解释: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

13.军备控制名词解释:它在原则上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某种类型的武器系统给予限制或削减。它分为两种类型名词解释:一是削减军备;二是限制军备。就实现途径,它包括各种旨在防止战争意外爆发和限制战争破坏而签署的国际协定,还包括国际法中的惯例法原则。军控在一定意义可视为裁军一部分,但又不同于裁军。一个成功的军备控制进程是有效裁军的基础,是增进国际安全的必由之路。

14. 裁军名词解释:从严格意义上讲裁军指销毁武器装备和减少战斗性人员。一个成功的军备控制进程是有效裁军的基础,军控与裁军都是增进国际安全的必由之路。

15.逆裁军名词解释:当国际社会努力进行军控和裁军以维护国家安全时某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无视这种潮流而增加军备的行为。

16 一党优势制名词解释:或称为主从政党制,一党多元制,即在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党但只有一个长期执政垄断政权,如20C90D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 寻租名词解释:指个人或集团为自身经济利益对政府的决策或权力执掌施加影响以获得垄断价格的行为。

17.种姓名词解释:源于古印度,印度社会根据人的地位尊卑划分为四个等级名词解释: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来还产生了第五种姓即贱民,不同种姓间的人不能通婚,它实际是一种阶级压迫直到现在还存在。

18.建构主义名词解释:它最早作为批判理论的分支,但在冷战研究新现象新问题的广阔领域而独立起来成为非主流范式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建构主义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做了新的解释,从建构的角度来审视传统的国际政治概念,强调从国际社会的基础发展变化来解释国际政治现实。它在方法论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作用即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温特,这里建构也包括解构。

19.安全困境名词解释:安全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目标,但其作为一种国际资源并非是无限的,各国追求安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冲突乃至于战争。安全困境正是产生于这样背景之中,安全困境被看作“国家间关系最重要最广泛特征”,是存在国与国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甚至相对抗的紧张国家关系状态。

20新帝国论名词解释:它认为以前帝国都是不好的,只有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好最仁慈的帝国,维持这样的帝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民主自由和人权,其政策主张是美国依赖其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将自由民主价值观扩展到全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表现为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等,对伊战争是新帝国论首次实践。

21.单边主义名词解释:美国一超独霸,绝对优势,不受束缚,完全按照自己利益,为所欲为,拒绝多边主义束缚,冷战后越来越明显,小布什《反导》《京都》,就是证明单边主义。

22.先发制人名词解释:2002年6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对西点军校毕业生说名词解释:“如果有必要的话,先发制人以阻止恐怖主义对美发动袭击”。这种先发制人的姿态与遏制威慑战略截然不同,原来冷战政策建立在理论上敌方不会袭击美国,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会发出毁灭性报复。先发制人实质是进攻性防御,它使美国能够更加为所欲为的干涉别国内政,违背国际法准则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障碍。

23.恐怖主义名词解释:它是指国家,组织或个人以恐怖组织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畸形发展。它往往使用诸如劫机,暗杀,绑架,爆炸等极端手段对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而形成一种社会恐慌。恐怖主义者不仅针对政敌,更多的施加暴力于无辜,防碍国际接触和交流正常进程,影响国际交通安全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严厉谴责。

24.阿以冲突名词解释:它是战后中东政治和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中东错宗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集中反映,引发了中东地区几次大规模战争。阿以冲突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未解决。其基本问题有两个名词解释:一是巴人民恢复民族权利问题,二是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的问题,而前者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25.克什米尔争端名词解释:它是印巴关系的症结。克什米尔全称为查谟-克什米尔,位于南亚半岛西北部,在印巴中阿之间。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一个土邦,面积为19平方公里,穆斯林占人口的72%。根据印巴分治原则,穆斯林占多数为巴基斯坦,但英国为制造矛盾,把其作为未定的国家和地区,让它自己选择。印巴为此爆发3次战争且冲突不断。

26.逊尼派名词解释:伊斯兰教的正统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而分成两派。大多数人认为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制定继承人,同意从先知的年长的忠实信徒中选择继承人——哈里发。这部分人奉先知的逊奈,即先知的道路行为习惯作为行为准绳和效法的榜样,因此被称为逊尼派。

27.什叶派名词解释:伊斯兰教的一大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一小部分人深信穆罕默德生前指定自己的堂弟和女婿阿里为继承人。这部分阿里的追随者因此组成了什叶派,坚持只有先知的家族才拥有继承权并认为阿里以前执政的哈里发都是不合法的。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有资格作先知的继承人;什叶派政治宗教和政治领袖被称为伊玛呣 犹太复国主义名词解释:又称为锡安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摩西赫斯等,是在一种号召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返回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政治思潮及其以这种思潮为目标的运动。

28.哈马斯名词解释:Hamas,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它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激进组织。它由亚辛在80年代成立,主张以圣战的名义通过暴力活动采取恐怖主义手段打击以色列侵略者建立伊斯兰国家。该组织在巴勒斯坦有相当力量,多次制造对以色列的恐怖活动。

29. 法塔赫名词解释:即巴勒斯坦解放运动,1958年有阿拉发特领导在科威特秘密成立,其宗旨是坚持团结巴勒斯坦各阶层人民共同反对以色列的民族主义路线。该组织属于温和派,是巴解组织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抵抗组织。

30.巴解名词解释:它是巴勒斯坦各游击队组织和各方代表参加的一个联合组织。1964年成立,长期以来由阿拉发特担任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它主张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其任务不仅在军事上对以侵略者进行反击而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攻势上以进一步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它先后得到各大国际组织承认。

31.Fundamentalism名词解释:其原意指美国新教徒中出现的鼓吹蒙昧主义,要求遵循基督教信仰中原始的根本的正统的信条的一种潮流。现多指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产生的复古主义思潮,其基本主张是以复兴伊斯兰为旗帜回到《古兰经》和《圣训》原始教义上去按照伊斯兰建立宗教政权,严格遵循伊斯兰传统价值标准的社会以对付外来挑战拯救穆斯林世界。 32.绿色和平组织名词解释:一个非政府性的国际间保护生态组织。1971年由加拿大工程师戴维倡议成立,其宗旨是反对核试验与核军备,反对滥杀濒危生物,反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并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唤醒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该组织所进行的活动被称为“绿色和平运动”现有成员100多万,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目前总部设在伦敦。

33.绿党名词解释:西欧国家是绿色运动的中心,很多国家都有绿党其中以德国绿党最大。该党组织松散,主要有青年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纲领是以生态环境和民主制度为支柱,建立一个生态良好,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的福利社会。

34.不结盟运动名词解释:不结盟运动萌发于冷战时代。在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倡议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维护独立,主权,民族经济文化斗争,反帝反殖反霸。发展国家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章程。定期召开首脑会议,中国1992年成为其观察员国。

35.亚欧会议名词解释:召开亚欧会议的倡议有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94年提出,目的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亚欧两大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从而得到亚欧国家的响应,首次亚欧首脑会议于1994年在泰国曼谷举行并去确定以后每两年轮流在欧亚举行一次。目前已举办五次,成员国包括亚洲10国,欧盟和欧盟委员会,亚欧会议大大加强了亚欧联系。

36.APEC名词解释:20C80D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成为潮流,亚太地区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倡议下,1989年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性质为官方论坛,采取协商一致的方针,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1991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正式加入该组织。该组织在全球化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37.OPEC 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它是于1960年在伊拉克巴格达成立的政府间国家组织,目前总部设在维也纳。其对成员国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目的在于消除不必要,有害的价格波动,确保石油政策价格稳定,保证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获得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的经济的长期石油长期供应。

38.博鳌亚洲论坛名词解释:他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也是亚洲国家建立的一个亚洲人自己的论坛,旨在为亚洲各国政府,工商和学术界领袖提供就亚洲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致力于区域经济整合,推动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从而获得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普遍支持和广泛关注,每年定期召开,论坛总部永久设在海南博鳌。

39.ASEAN名词解释:它是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国际组织。1967年正式成立,创始会员国是东盟五国,现已发展到十国。其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的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共同体奠定基础。东盟努力加强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从而成为亚太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40.欧洲联合三级火箭名词解释:欧共体首任主席哈尔斯坦曾说,欧洲建设是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联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政治联盟。随着欧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三级火箭将逐步得到实现。如果最终实现,欧盟将作为一极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41. EU名词解释:欧盟,原为欧共体,是二战后西欧国家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它是一个逐步联合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政治和经济实体,是世界国际组织典范。1993一月一日改名为欧盟。

42.马约名词解释:1991年12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他包括《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他规定欧共体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从经济集团建设成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

43.G8名词解释:八国会议,它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与会八国被称为八国集团。1975年在法国倡议下召开讨论经济问题的西方主要国家首脑会议,最终形成七国首脑会议,解决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经济形势政策世界贸易南北关系和其他问题。俄国加入后被称为八国集团。

44.东盟亚洲论坛名词解释: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具体变化,东盟国家看到任何一个成员都无法单独应对来自区域外的强大压力和挑战,东盟对安全关注从国家层次扩展到地区乃至于全球层次,于是发起成立东盟地区论坛,邀请亚太各主要国家与会。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亚太地区高级别,大规模讨论区域内各种重大问题的场所。

45.上海合作组织名词解释: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首脑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从而正式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随后上述五国先后在各自首都轮流举行首脑会晤并发表一系列合作声明,进一步巩固上海五国合作机制。2001年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举行首脑峰会最终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并宣布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宗旨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扩大到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全方位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不结盟,开放性,不针对第三国的合作机制为探索新型国际关系新安全观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6.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名词解释:1996年日美发表“安全保障宣言”提出修改原有《合作指针》,于1997年出台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原来相比名词解释:新日美同盟关系重新定位防卫合作范围扩大,有本土防卫变成周边事态,从而把台湾包括在内日美防卫合作方式改变加强日美防卫合作机构建设。它事实上为战区导d防御系统做了某些安排。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名词解释:该战略由日本在1980年正是提出,主张通过日本强大的经济力量为主要手段积极参加国际社会重大问题解决从而提高日本国际地位最终成为政治大国。这一战略是战后日本第一个具有全局观点和长远考虑的国家总体战略,是日本在80年代推行大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针。

47.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名词解释: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就是否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的多国部队发生争议,日本政府为显示其所谓正常国家地位而以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由向外派遣军事力量,1992年该法案在国会通过,确认了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合法性,标志着战后日本安全战略一大转折。

48.《全面核禁试》名词解释:1994年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启动,由于印度反对,1996年交于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该条约,它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49.超越遏制战略名词解释:它是由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美国对外战略。1989年布什在Texas某大学发表讲话并表示这是整个90年代美国对苏政策,要建立“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其基本内容为该战略不仅是遏制苏联扩张主义,而且目标是使苏联成为国际社会一员 美国希望苏联改革并引导她同过去决裂鼓励苏联开放,多元和尊重人权为防止苏联扩张美国必须保持强大。这一战略反映了美国对苏联战略由武装对峙转向寄希望于内部变化,对促使苏联社会剧变有一定影响。

50.星球大战名词解释:20世纪80年代为了重新夺回战略力量对比优势,里根政府决心发展防御系统,准备建立以太空定向能为主的综合反d道导d体系,这就是战略防御计划。它给后来带来深远影响,克林顿和布什执政时期把重点转向国家和战区导d防御。

5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名词解释:《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于2001年11月签署,标志着中国与欧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最大自由贸易区。中-东自贸区其目标不仅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还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交通设施及湄公河开发等广泛领域合作,这必将促进东亚地区整体竞争力,将会对21世纪政治经济产生及其深远影响。

52.布雷顿森林体系名词解释:1944年7月美国东北部美苏中英法等44国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后来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会议,由此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它奠定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础。70年代美国经济霸权衰弱,美元贬值,该体系崩溃,但由此产生的三大组织在当今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发挥关键作用。

53.IMF名词解释: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12月,其宗旨是提供协调机构以促进国际间金融货币合作;稳定外汇汇兑,促进世界贸易扩大与发展;调整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刚成立时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所控制和 *** 纵,70年代后成为发展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争取建立新秩序的重要阵地,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

54.WTO名词解释:即世界贸易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是在原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为其成员国,它确立多边贸易体制原则,促进了公平竞争,保障各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55.东亚金融危机名词解释:自1997年7月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和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到东亚以及世界的东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进而出现经济衰退,其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深,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然而危机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外因上看是国际游资的巨大冲击和外资撤离,但危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

56.进口替代战略又被称为“内向型发展战略”,五六年代亚非拉不同程度推行这一战略,通过该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建立一些现代工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降低了,但它实践上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事实证明,该战略在短期内和特定条件下产生积极作用,在条件成熟时要适时实现战略改变,即“外向型发展战略”

57.京都议定书名词解释:为了21世纪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方缔约方大会。经过紧张而艰难谈判,会议通过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虽然美国在该条约签字,但布什上台后推行单边主义撕毁了该条约。

58.超限战名词解释:它是指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这就意味着战争手段无所不用,信息无所不至,战场无所不在;意味着一切武器和技术的叠加;意味着横亘在战场和非战场,军事和非军事两个世界全部界限都要打破。这必将意味战争法则修改乃至战争法的修订。

59.有事三法案名词解释:它是指当日本受到外敌攻击或外敌威胁所持的立场,是与自卫队行动和美军行动相关的法案,其中心内容是强军与备战,三法案成为法规,扩大了日本自卫队参与境外军事行动的自主权,为自卫队进一步整军备战提供了保护伞,为踢开和平宪法的不战条款铺平了道路。

60.首脑外交名词解释:它是指最高政治级别即外长级以上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好处在于能够增加彼此信任便于直接解决重大问题,有利于限制参与方国家地位及公众对其政策的支持度。

61.多边外交名词解释:它有两种含义名词解释:一是多个国际活动行为体参与同一个国家协调行动;二是通过参与多个国际行为体组成的地区性或全球性国际组织活动以达到外交目的。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补充:

国际关系行为体:名词解释: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其特征是名词解释: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分类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名词解释: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名词解释: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它的重要性在于名词解释: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名词解释: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名词解释: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影响名词解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名词解释: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名词解释: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意义名词解释: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主权让渡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频繁,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名词解释:自愿性、平等性、共享性。在当代,随着霸权主义的盛行和国际组织影响的扩大,国家的主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政府间组织:名词解释: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构成具备三要素名词解释: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照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非政府组织:名词解释: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他们是由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特点是名词解释:对国际政治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他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而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但他们在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并不影响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包括名词解释: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跨国公司和恐怖主义组织等。

跨国公司:名词解释:是指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特点名词解释:作为一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是人类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经济上的非凡实力必然会引发他们在政治上的诉求,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跨国公司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权力:名词解释:权力是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在国际关系中指一个国家影响、支配、控制其他国家的综合能力。包含四层含义名词解释: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因而他们强调的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政治关系的因素;权力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对权力各方均能形成一定的制约;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即我能够影响你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是一种单向的实行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权力的属性名词解释:相对性、两重性、利益性。实现权利的手段名词解释:非强制性方式、强制性方式。权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实力。

软权力:名词解释: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说服、吸引其他行为体的能力。例如名词解释:价值标准、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信息权利等。软权力表现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与之相反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所体现的是一种硬权力。

综合国力:名词解释: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基于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影响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的统称。综合国力发展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克莱因创立的综合国力的评估模式名词解释:P=(C+E+M)X(S+W)它们分别表示的是名词解释:综合国力=X。

世界格局:名词解释: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是超级大国,其次是大国,再下面是中等国家和小国。在这样一种国际秩序中,受权力因素的影响,超级大国与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中小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则不得不服从于大国所确立的制度安排。对于这样一种以大国关系为框架的的权力结构,人们往往称之为世界格局。基本类型名词解释: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一般特征是名词解释:世界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格局在演进、变化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现过渡性特征。

极:名词解释: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这些能称为极的大国应有以下特点名词解释:a、高水平的军事能力使他们在战略上比较自足,并有能力使他们的权力突出地表现于国界之外。b、它们的广义的安全的概念包括对于地区和全球权力平衡的密切关注。c、在界定和捍卫其利益时他们比弱小国家更加武断。 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名词解释:单极、两极和多极,单极是指权力集中到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权力均衡:名词解释: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在这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是因为权力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由于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权力大体均衡时,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由于国家权力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传统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和集团取得优势。多极一般带来的是权力均衡模式,同时,权力均衡不代表各方力量均衡后就保持不变,他更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

霸权和平:名词解释:指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某个国家控制下的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他有超群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定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古代有罗马治下的和平、近代由英国治下的和平、现代则是美国治下的和平。

霸权稳定论:名词解释:有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利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使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利,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点是名词解释: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

国家利益:名词解释:满足国家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绝大多是居民的共同生存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有四层含义名词解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国家利益是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有物质内容的;国家利益反映的是一种共同利益,不是各种利益的简单相加。推动国家利益产生的因素包括近代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20世纪帝国主义战争。国家利益首先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不能够把他和具体的实物和产品等同起来,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和主权国家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国家利益。另外,国家利益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关系,他之所以成为利益,就是因为人们的需要和需要对象之间产生一种矛盾关系时候,才能够转化为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可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根据时效性可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根据使用程度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常见的是将国家利益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根本利益:名词解释:根据摩根索关于利益的划分,根本利益是指抵抗外来侵略、保护国家生存与统一的利益。根本利益涉及到国家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任何国家对此都不能做出让步,都会不惜任何代价对此加以保护和维护。但是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国家对于其利益的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当一国遭受外来侵略时,确保国家安全就成为一国的首要的根本利益;在和平时期,国家则会侧重于经济发展。

次要利益:名词解释:根据摩根索关于利益的划分,次要利益是指有助于增进根本利益的其他利益。1992年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指出次要利益是指那些受到危害是不会影响美国根本利益的利益。但是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都是相对的,战争时,在国家安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安全利益成为国家最高的、最根本的利益,发展则成为次要的东西;在和平时期国家的基本利益时安全利益,而最高利益则是经济利益。

核心利益:名词解释:核心利益即一国的安全利益。这种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的安全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能不把本国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心利益。

战略:名词解释:战略一词原是军事术语,即指挥艺术,具体说就是指挥、领导军队,制定和实施作战计划的学问。战略具有高层次、全局性统筹性的特点。目前,战略已由对战争全局的谋划的单一特殊概念变成对事物全局的谋划的多元一般概念。

国家战略:名词解释:《美国军事辞典》名词解释: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同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一样的发展和使用国家政治、经济和心理威力的艺术和科学。国家战略依据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国内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目标,对国家各方面、各部门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研究可以包括名词解释:当前和今后的国际格局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对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判定;国家目标的设定;实现战略的途径与手段。

国际战略:名词解释:国际战略,也称国家对外战略或全球战略,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军事政策等的总的认识和谋划。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不同,对外政策是一国根据其国际战略对处理具体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方针、政策、立场和原则;而战略主要是形势判断和目标规定,是总体思维与谋划。

大战略:名词解释:由利德尔.哈特提出,在《历史上的决定性战略》和《战略论》中,他提出大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经济压力、与盟国缔结有力的条约、动员全国工业和分配现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陆海空军协调作战。二战后,美国人引进大战略的概念,并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国家战略,并成为官方语言。约翰克林斯在《大战略》中认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与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付敌方,以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和目标。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其结构是名词解释:政策目标、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达到外交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具体手段。按照时间角度,外交政策目标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从作用的对象可分为对俄政策目标、对美政策目标等;按涉及的问题可分为对外安全、经济、援助目标等等。制约外交政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外交决策:名词解释:是一种对各种外交政策备选方案进行抉择的行为,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包括若干环节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外交决策对一国来说相当重要,特点是专业性、程序性和计划性。从层次来讲,可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从性质来讲,可分非危机决策和危机决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森在《决策实质》中创造提出了外交决策三种模式名词解释:理性决策模式、组织机构决策模式和政府模式。

国际危机:名词解释:一般讲,国际危机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冲突不断激化,导致现有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一般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状态。美学者把国际危机分为三类名词解释:第一类是某国蓄意挑起的为战争寻找理由的危机;第二类是作为冲突升级结果的继起性危机,其结果可能导致战争;第三类是战争边缘政策引起的危机,其结果的伸缩性很大。

危机决策:名词解释:这里所讲的危机,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部环境出现了突变,特别是指与别国的关系出现了可能向不利方向发展的转折点。所谓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不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名词解释:a、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b、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c、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做出决定。

国家目标:名词解释:国家目标是根据国家利益所确定的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计划、愿望和要求。国家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重心内容,因为一个国家必须首先知道他所要求的是什么。国家目标有多种多样,可以有长期目标,也可以有短期目标。有根本的大目标,也有比较具体比较小的目标。

外交:名词解释:通常,人们认为外交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工具或手段。外交是在国际体系运作中居中心地位的沟通过程,是国际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冲突,并且是沟通过程的制度化与职业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行为体要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总要有一定的手段,而外交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人们对外交的界定实际发展成两种不同的概念名词解释:狭义界定指的是“纯外交”,即外交是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广义的界定则认为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也是一种外交。

双边外交:名词解释:两个国家之间对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协调、谈判以促使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一致。双方外交的实现形式包括两国外交代表谈判、两国首脑互访、两国就相关问题召开两国两国之间的会议,以及两国之间签订条约、发表声明等。其优点是名词解释:双方交流更加直接、便利;由于是当事国之间的交涉,更易于取得成果;最重要的是双边外交仍然是当代外交的主要方式,其他各型新型外交都无法取代双边外交。

多边外交:名词解释:这种外交是指三个或更多国家共同参与的外交谈判,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正式的国际组织或论坛之内,如联合国、世贸组织、阿盟等。同时,也存在各种非国际组织的多边外交,如六方会谈等。在多边外交中,第三方参与是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代,多边外交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和普遍的现象,有三个因素名词解释:a、现在的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b、各种国际组织在日益增多。c、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重视多边外交的作用。作用名词解释: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有特殊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

大棒加胡萝卜:名词解释:在外交谈判的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一方为了实现自己尽可能高的要求,可能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策略包括名词解释:威胁、惩罚、许诺和奖赏。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大棒”,后两者则被称为“胡萝卜”。属于大棒的两种策略中,威胁是一种假定的行为,惩罚才是一种真实的行为;属于胡萝卜的两种策略中,许诺是假定的行为,奖赏才是真实的行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哪一种策略更好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一般来说,使用任何手段,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而定,它取决于行为者的目标选择、利益考虑和自身的实力。当一方选择威胁或许诺时,要使这种假定行为起作用,就要使对方感到名词解释:第一,它是可信与可靠的;第二,它是可能的,这两点缺一不可。同时,行为体的信誉也是相当重要的。

利益集团:名词解释:一般是指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或主张为目的,而寻找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集团。包括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生原因名词解释:各阶层,各阶级利益冲突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利益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形成;人们为追求实现各种社会政治目标和理想;资产阶级为完善统治而提供的保障和支持。分类名词解释:经济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军事、工业科学团体形成的利益集团、院外游说集团。

理性决策模式:名词解释:同非理性决策模式相对应,其特点是把主权国家设想为一个单一体,国家政府在对国家最高利益方面的决策严格按照合理性原则决策作为出发点,是一个理性、理智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名词解释:a、选择目标,确定价值。b、考虑或制定达到目标和价值的各种可能的方案。c、评估每个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d、选择最佳方案。理性决策是一种理想的、近于完美的决策,但理性决策在事实上很难建立起来。制约理性决策的因素有名词解释:a、决策中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利益,而不是一个一致的行为体。b、实际决策过程中很难体现国家整体利益,一般体现的是某地区、某部门、某阶层的利益。c、实际决策过程中时间不充分、信息不完备。

组织过程模式:名词解释:也涉及到理性决策模式的四步骤,不同点是更加强调政府特定部门对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决策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国家,而是国家领导人或者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并不是以无限理性为标准,而是以有限理性为标准的,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为目的的决策。组织过程决策更加切合外交决策制定的实际过程。

官僚政治模式:名词解释: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僚共同制定决策的模式,更加强调了个人因素,他同时还强调各种利益集团和舆论的影响。官僚政治模式更加重视谁是决策者的问题,影响决策的是决策者个人地位以及所代表机构的地位等等,以及他人与最高决策者的关系问题。官僚政治决策把决策当作一局“游戏”,决策者的态度立场与游戏本身很有关系,行为渠道,游戏规则也很重要。

冲突:名词解释:总体来讲,冲突就是指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冲突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对抗;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也包括较高烈度的对抗。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

国际冲突:名词解释: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而产生的矛盾、对抗、摩擦甚至战争。其分类有名词解释:a、根据冲突双方的决心,可分为打到底的冲突和共存的冲突。b、根据矛盾的性质可分为根本性冲突和偶然性冲突。c、根据冲突控制的可能性分为可驾驭的冲突和不可驾驭的冲突。d、根据冲突的程度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

国际战争:名词解释:广义的国际战争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名词解释:一方面是传统的军事暴力,又称直接暴力; 另一方面是结构性暴力,又称间接暴力。在狭义上讲,国际战争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有主观战争意图的武装冲突,是使用暴力的冲突,是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特点名词解释:本身是一种国家行为;是一种暴力形式;有明确的战争意图;规模和程度上有限制。

局部战争:名词解释:亦称有限战争,指在一国或一国区域内,使用有限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战斗中投入的各种军力和各类性武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核武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这种战争对一些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而对于中小国家来说是全力以赴的战争。如果处理不当有限战争会发展成大规模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战争。

有限战争:名词解释:亦称局部战争,指在一国或一国区域内,使用有限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战斗中投入的各种军力和各类性武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核武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这种战争对一些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而对于中小国家来说是全力以赴的战争。如果处理不当有限战争会发展成大规模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战争。

国际合作:名词解释:指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各个国际关系行为一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协调与联合。根据合作规模可分成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行合作;根据合作的程度可分为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按领域可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基本特点名词解释: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国际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国际合作的稳定性、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国际合作的主动性。

和平:名词解释:指无战争状态或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或者可以说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冲突、竞争、合作状态。按照权力角度可以划分为名词解释:均势的和平、霸权的和平、帝国的和平、恐怖的和平、满足的和平、一致的和平。当代学者主张追求一种积极的和平包括派出结构暴力的和平,追求公正的和平、理性的和平、民主的和平。

和平主义:名词解释:和平主义指争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持久和平乃至永久和平的一切努力和主张。这里所指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产生最有实际政治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基本观点是名词解释:反对一切战争。思想渊源名词解释: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人道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条件名词解释: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和平运动:名词解释: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具有超阶级、超民族、超国界等特点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潮,具有超阶级性和全人类性。发展见论述题。

积极的和平:名词解释:相对于消极和平而言,即不仅反对一般的战争,而且反对作为战争根源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及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盖尔.腾格提出名词解释:a、排除结构暴力,以争取积极的和平。他认为直接暴力是主体特定明确,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间接暴力是由于社会结构体系不平等阻碍了人的自我实现,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伤害乃至死亡,造成与直接暴力相同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暴力。和平研究不应当局限与直接暴力,应将其扩展为间接暴力,使传统的无战争状态即和平的观念有所突破。b、寻求公正的和平,真正的和平不应该是建立在少数强国均势和利益分配的基础上,不应该是一种对抗与恐惧的和平,而应实现一种公正平等前提下的和平。c、理性的和平,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前提下,核武器的出现,都使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成为各国自觉地选择。

民主和平论:名词解释:在评价一个国家好坏的观点与标准上,西方国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迟民主和评论观点的人认为,非民主的国家比民主的国家更有可能进行战争,因为后者的决策是基于民众的同意,而民众将构成对战争的制约力量。但有的学者指出,没人能够提供完全确定的证据,证明民主国家更爱好和平。事实上,公众舆论也可能有助于推动民主政府进行战争。同时,民主国家可能进行的是更具破坏力的战争,因为他们倾向于进行十字军似的道德征伐。

安全:名词解释:安全是一种价值,在客观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的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总的来说,安全就是一种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状态。

安全战略:名词解释:所谓安全战略,就是安全主体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与策略。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尽管有多种行为体,但主权国家无论如何都是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为体。因此,探讨安全战略,主要是探讨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国家安全的判断、国家安全的维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等都是重要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名词解释:是由非政治、军事因素所引发的,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或别国乃至地区与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与传统安全的区别名词解释:传统安全强调国家视为一主体,非传统安全强调国家并非为一主体;传统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对抗,而非传统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合作;传统安全中政治、军事史主要内容,非传统安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前者关注国家,后者关注人。

国家安全:名词解释: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有效应对内外各种损害性、破坏性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的状态和能力。是一国对关乎其利益的各种威胁的感知,以及为消除这种感知所作的努力。

国际安全:名词解释:国际安全是一种状态,指国际关系个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能其中包含各种小规模的冲突,但不包含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如果把国际安全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安全可以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安全。

新安全观:名词解释:到了8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有所缓和,国际关系中出现了经济和环境的议程,人们从过去仅仅关注政治、军事安全问题。发展到同时关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并形成了所谓的新安全观念,其中包括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以及综合安全等概念。

共同安全:名词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共同安全作为一种安全战略,是以国际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前提。按照这种战略,单独一方实现的安全,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都必须以所有的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条件,只有所有相关的国家都有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才是有保证的。

综合安全:名词解释: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政府首先提出,在90年代被广泛地接受。是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国内和地区范围内各领域的可持续的安全,包括个体安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军事安全及环境安全等。

安全利益:名词解释:“利益”就是有好处,“安全利益”就是对安全有好处。国家维护安全,无论就哪个层面而言,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维护安全利益,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由于主权国家的利益通常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因此不同的国家往往有不同的安全利益。

跨国安全:名词解释:一般是指影响若干国家或地区和全球安全的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也就是一个安全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国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才能解决。

人类安全:: 最早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4年在人类发展年度报告中提出,涉及的是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生命、权利和发展不受威胁和侵害的状态。包括七个方面名词解释:经济、粮食、健康、环境、人身、共同体、政治安全。特征名词解释:它是在广义上分析安全概念;阐明了安全的相互依存性;人的安全根本上是主动的。

全球治理:名词解释: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章解决全球性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和传染病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包括五个要素名词解释: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题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全球治理的结果。

经济安全:名词解释:是指一个国家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威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捍卫国家的经济利益、保障本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使国家免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安全包括两方面名词解释:一是指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受经济危机打击

能源安全:名词解释: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的相继爆发使能源问题凸显,能源安全的概念被提出。到了80年代,人们对能源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其原则是名词解释: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统一。

环境安全:名词解释: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会议—人类环发大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应与生态环境相适应。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安全概括而言就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所导致的环境恶化、退化对人类安全构成了威胁。涉及领域包括名词解释:温室效应问题、人类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土壤沙漠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有毒废物的跨国转移等等。

民族分裂主义:名词解释:指某些民族的极端势力在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多民族国家内部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他们主要通过政治诉求、暴力活动甚至武力对抗的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为了达到其政治目标和扩大社会影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常常会采取非理性手段去和政府对抗,民族分裂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民族分裂主义往往同泛民族主义思潮相联系,以泛民族主义作为分裂活动的旗帜或思想武器。

宗教极端主义:名词解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极端主义,特点名词解释:排斥理性,煽动宗教狂热,用偏执、片面、极端、绝对化的观点来诠释宗教信仰。分类名词解释: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和宗教名义下打着宗教的旗号的极端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名词解释: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国际恐怖主义则是基于恐怖主义概念之上而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名词解释:非国家主体性、跨国性、具有普遍危害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名词解释: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及杀伤性不受限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恐怖主义组织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没有权利的中心,而只是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信息安全:名词解释:信息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而出现,各国因信息化的程度不同,对信息安全的界定也不同,对其的普遍认识是名词解释:信息安全共包含两大部分,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一是网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干涉新主义:名词解释:即人道主义干涉,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干涉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方廷的说法,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了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干涉要被看作是人到坠的,必须是对实际否认或违反基本人权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必须保证纠正这种情况;必须是以国际共同体名义采取行动。联合国把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发展成了比较规范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活动,诸如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和维和行动。同时,由于联合国的这些过冬事实上干涉了相关国间的主权,因此这类活动也始终伴随着争议。

民族:名词解释:要比较全面的界定民族,显然应该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阿姆斯特茨认为,民族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人类群体。当人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经济制度和历史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出共同的亲和关系、价值、看法和行为方式。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民族的基础。尽管政治权利可以影响民族的演化,但政府不能造就民族。民族的生成是出自于共同的利益、价值和习惯。最重要的事,民族的发展与形成,是植根于一个有共同祖先的神话。这个神话是否历史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神话被认为是真实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有关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想象。

民族主义: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于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要么实现民族自治。

民族自决:名词解释:即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实现民族独立,列宁指出所谓的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应当承认各民族都有成立民族国家的平等的权利,把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视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增进普遍和平的基础。表面上看,民族自决是一种民主的形式,是根据社会多数人意识做出的决定。但从实际情况看,除非一地区只有一个民族,否则,自决只能是大民族的自决,在多民族的范围内实行民主式的表决,就使少数民族处在一种绝对少数的地位,他们永远无法自决,除非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诉诸武力。

民族国家:名词解释: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同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资本之一制度的确立相联系的。资产阶级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发展,就必须夺得国内市场,把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所居住的地域用国家的形式统一起来,以建立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用国家形式来保证资本主义最自由、广泛、迅速发展的最主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民族自由地按各阶级组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助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民族独立:名词解释:指被殖民、被压迫的民族为摆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进而来实现本民族的独立,自主地管理国内事务,自觉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独立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名词解释:他也可以指受强大民族压迫的在一国境内处于少数地位的民族,为了摆脱主体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也可以被看成是民族独立的一种形式。

环境政治:名词解释: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这种政治斗争大体上可分成两类名词解释:一类是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斗争,如绿色和平组织进行的斗争;还有一类是政府组织所进行的斗争,其中包括外交斗争和干涉主义行为。

环境外交:名词解释: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机构的官方行为,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环境纠纷和冲突等。环境外交的另一层含义是利用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

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点名词解释:第一,人类要继续发展;第二,人类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其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换言之,就是要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名词解释:即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军控:名词解释: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更指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裁军:名词解释:通常与军控同时使用,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更指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而裁军指消除军备,汉语中裁军通常指裁减军备,而英语中减少军备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英语中也有裁军的说法,似乎又表明裁军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止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止化学武器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却是算作军控。总之,两概念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两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核威慑:名词解释:在对核武器功用的考量中,人们多认为,鉴于核武器的极大毁灭性,核大国之间不可能爆发核战争、有核国家也不可能向无核国家使用原子d。因此核武器的最大公用就是进行核威慑,所谓核威慑,就是指威胁使用核武器而使对方感到恐惧。然而,这种核威慑在国际政治中往往都徒劳无用,例如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核威慑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42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