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士师时代?

什么是士师时代?,第1张

什么是士师时代?
以色列犹太人所处在的部落联盟时代。它包括了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到扫罗称王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一、“士师”的含义与任务:

“士师”一词希伯来文读作“Shophetim”意为“审判者”,说明士师的职责在平时是百姓中的民事审判官。《士师记》第3章中亦称士师是百姓盼“mosiah,意为“拯救者”,说明士师在百姓遇到敌人侵扰的危难时刻是一位能勇善战、保卫百姓的拯救者,是在战争时期能组织并率领群众抵御外敌的指挥者。所以士师兼有两重身分,既是平时群众民事的官长,也是战时军事的领袖。在士师时期里,经常而迫切要对付的,主要还是四周敌人的侵扰,士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军事方面的,即拯救百姓脱离外敌的骚扰与掳掠、压制,以色列的士师们更多扮演百姓“拯救者”的角色。

二、《士师记》中的十二位士师:

《士师记》中记载十二位士师的事迹,按先后顺序为:1.俄陀聂;2.以笏;3.珊迦;4.底波拉;5.基甸;6.陀拉;7.睚珥;8. 耶弗他;9.以比赞;10.以伦; 11.押顿;12.参孙。这些士师事迹的记载,有的比较详细,有的极为简短,仅寥寥数句,记载简短的被称为“小士师”,记载较详细的称为“大士师”。十二士师中,大小士师各六位,大士师是: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这六位大士师的战迹遍及迹南本上东西南北的四面八方,所对付的敌人不同,战斗也是地区性的,卷人战斗的支派也不一致。兹按记载的先后和地区分述于下:

1、东北方:士师俄陀聂对付的敌人是东北方面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此王可能是中期亚述的一个王,公元前1400年前后,亚述重新崛起,史称“中期亚述”,至公元前11世纪后期,国土分裂,再度衰落。此亚述王肆扰八年,犹大支派迹勒的侄子、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兴起为士师,他集聚力量将古珊利萨田驱回幼发拉底河地区,恢复境内的太平四十年。

2、东南方:第二位大士师以笏的对手是东南面的摩押王伊矶伦。伊矶伦纠合亚扪人和亚玛力人,越过约但河,占据耶利哥城使河东支派和河西便雅悯支派深受其害,便雅悯族以笏是一左手便利的勇士,他只身以献礼物为名,进入伊矶伦王的宫庭内室,以长匕首刺杀这个肥胖的王,然后号召群众把守约但河渡口消灭入侵的摩押人,取得了胜利。

3、北方:底波拉是士师中唯一的女士师。其时北方迦南王耶宾拥有铁车九百辆和一员大将西西拉,以其军事优势咄咄逼人,以色列人多年在其压制之下。女士师底波拉起用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联合以法莲、便雅悯、西布伦、以萨迦等支派勇士在北部以斯德伦平原与迦南王耶宾的大将西西拉对阵。底波拉善能掌握天时地利,使巴拉部众率先占领控制平原的周围高地他泊山,避开西西拉的铁车优势,以静待风云变化,在一场风暴雷雨之后击溃了敌人。据今日还保存的公元一世纪犹太著名史家约瑟福斯的《犹太古史》中的记载说,在底波拉指挥的这次战役进行中,天降特大暴雨,基顺河的河水猛涨,使西西拉的铁车陷入平原泥泞中,动d不得。巴拉率领的勇士,从他泊山上猛冲下来,势如摧枯拉朽,大获全胜。《士师记》第五章是一首底波拉胜利的诗歌,歌中有这样的诗句:“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地行走,那时地震天漏,云也落雨,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说明犹太史家约瑟福斯对这次战役的描述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首《底波拉之歌》经过文学与词语的考证,被认为是旧约中最古老的诗歌之一,可能是在战斗胜利之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

4、东方:士师基甸时代,河东的米甸人,亚玛力人入侵骚扰,抢劫掠夺,以色列人备受其害。玛拿西支派的士师基甸,他从玛拿西、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支派挑选战士,组织战斗的力量,从三万多名战士中精选三百名,夜袭敌人营盘,克敌制胜。击毙米甸首领俄立和西伊伯,继而追击残敌,进入米甸境内,杀米甸王子西巴和撒慕拿,彻底制服米甸。士师基甸的辉煌战迹,后代广为传诵,就在旧约中也有多处反映基甸士师的战例。如《诗篇》第83篇的作者以米甸人的惨败影射并咒诅心目中的敌人;基甸之后五百多年的先知以赛亚也以“米甸的日子”警告当世,预言强敌亚述将带来的灾难。

5、东方:耶弗他时代,东面的亚扪人扰害住在河东迦得支派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多年,以后亚扪人又渡河侵入河西的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地,以色列人穷于对付。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被群众举为首领,率众攻击亚扪人,取得胜利,攻占亚扪人的二十座城镇,制伏了亚扪人。《士师记》12章记载耶弗他在取得对异族亚扪人的战斗胜利后,由于和河西以法莲支派在共同战斗中协调不善,双方发生龃龉,促使矛盾激化,最后两个支派诉诸武力,以法莲人侵入河东基列地,耶弗他所属迹得支派的基列人奋起与以法莲人争战,以法莲人被打败,纷纷抢渡约但河逃回河西。这时基列人把守约但河渡口,为识别以法莲人逃亡者,令渡河者口讲“示播列”一词,由于以法莲人的口音,每将“示播列”读作“西播列”,所以就被基列人识别出来而加以杀害,据称有四万二千人死于同族人的刀下,从此以法莲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现代英语词汇中“shibboleth”一词通指“考验词”或指“口令”,其典故来源就是耶弗他士师时期发生的这一段故事。

6、西南方:最后的一个大士师是参孙。在参孙的时代,巴勒斯坦西南沿海的非利士族已成为以色列人的心腹之患。非利士人本来是爱琴海上的一个民族,后流徙埃及,没有找到立足之地,逐渐侵入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组成加沙、以革伦、迦特等五个城市的联盟,拥有铁制武器,经常骚扰以色列人地区。但族支派人玛挪亚的儿子参孙是一大力勇士,力大无穷,他曾徒手与猛狮格斗,将狮子撕裂,曾手擒三百狐狸,驱赶以惩罚非利士人,又曾以信手拾得的驴腮骨作为武器,击杀一千非利士人等等。《士师记》13~16章详记参孙的出身与力大无穷的秘密,非利士人利用参孙爱女人的弱点,买通妓女大利拉探知制服参孙的秘密办法,于是一代英雄落得悲惨失败的下场。

英雄参孙的故事在世界文学上早已脍炙人口。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采用参孙的动人故事,写出《力士参孙》的长诗。、《复乐园》)。参孙故事中的妓女大利拉也成为臭名昭著的人物,英语词汇Delilah一词今通指“不忠诚的女人”或“女诱骗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45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