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筑了把灌溉与防洪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后世称之为都江堰。岷江上游地势陡峻,中游到成都平原后水速减慢,泥沙沉积,常使河道淤塞。因此雨季时,岷江往往泛滥成灾;雨水短缺时,成都平原又呈干旱。秦昭王时李冰担任蜀郡守。他知识广博,“知天文地理”。经过沿江勘察并吸收前人经验,他决定“壅江作堋”,即采取中流作堰方法,在岷江峡内筑分水堰,使江水分成两股,达到引水与分洪的目的。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三国以后属都安县,故称都安堰,后又改称都江堰。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李冰规定每年霜降时节淘江整修,并将劳动人民治理岷江的经验归纳为“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字,刻在东岸石壁,传留后世。都江堰建成后,“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修都江堰的伟大功绩受到后世的景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