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一个小朋友——小C,不是ABC的C,是碳的C。
最近小C很火——《碳中性》持续刷屏。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在谈论什么?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谈论它?
碳中和
不是一个小目标。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此,碳中和的频率上了热搜,在当年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之后,关注度达到顶峰。从搜索大数据来看,会继续占据高位。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中国清洁能源总装机并不差: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已超过5.3亿千瓦,比上年增加1.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10年前,一则新闻报道称“国家电网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2.9亿千瓦,这在10年前的我们眼里是一个“大胆”的天文数字。
现在,中国不仅大大超过了这一预测,而且朝着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大步迈进。然而,这一次,碳中和真的不是一个小目标。用“野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相信我?想起我们初中地理的时候背过的一句话——中国“富煤缺油缺气”。中国的能源禀赋中充满了碳元素“C”,这就注定了中国要把“C”放在C位之下并不容易。
这些年的“C”
c位不是逐渐保证的。
是一种清洁、高效、便捷的终端能源载体。请把“C”放在C位置,那意味着少烧煤和石油,多用电,尤其是清洁电。一加一减一,“C”率自然降低。
的确,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近年来,电力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路攀升。在世界上,我们也是走在前列的。
但也要知道,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请“C”退位,中国已经开启了硬模式。
首先,很多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已经见顶,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中国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不仅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而且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仅用了30年。
其次,欧美主要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继续上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减排,是一场艰难的竞赛。
根据计算,电力在终端领域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率是石油的3.2倍,是煤炭的17.3倍。所以码头用电多了,不仅环境干净了,国家也富裕了。
多用电,清洁用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改善能源的“膳食结构”。
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结构逐渐“绿色化”。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将历史性地降至50%以下,“C”位将不保。
掰着指头算,我们距离2030年不到10年。
目前,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3亿千瓦,如果要实现气候雄心大会设定的12亿千瓦目标,还需要再翻一番。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也将从2019年的15.3%大幅提高到2030年的25%左右。前路漫漫,但路总比困难多。
请在C位置下面标上“C”。
我们要做什么?
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未来五年,国家电网公司将每年投资700多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帮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
钱应该花在刀刃上。
gt gt gt gt
90%的电力投资流向清洁能源。
gt gt gt gt
大型电网吸收更多清洁能源
新能源发电“看天吃饭”,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不友好。
在处理“感性”新能源时,电网企业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一方面,通过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加大清洁能源跨区域输送的力度;另一方面推动抽水蓄能和储能电站建设,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以国家电网为例。在过去的10年里,UHV建设迅速,线路长度和传输功率迅速增加。国网运营区域新能源利用率从2015年的84.6%提升至2020年的97.1%。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共吸收清洁能源7.4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2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亿吨。
gt gt gt gt
电能替代,减“C”技能。
“C”降低,离不开用户侧的电能替代。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41%)、交通运输(28%)、建筑和工业(31%)。挖掘电能替代的潜力需要“有针对性”的努力。
例如,国家电网在北方地区完成了1063万个“煤改电”项目,建设了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在长江沿岸港口共建设了1203套岸电设施。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应用电炉、锅炉4万多台...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做的。电能替代的“C”减能力确实不错。2013年以来,国家电网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煤散烧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
把“C”放在C下面的位置不容易,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在努力,我们有信心一个光明的未来将充满绿色。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电网头条,发布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2951220@qq.com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