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高级记者张辉首席记者陈思思高级记者李佳伟高级记者陈一新记者余凯邓高级记者陈一新
4月1日,上海浦西进入围堵管控模式,涉及1600万人、12个区的核酸筛查全面开展。
经过浦东、浦南等第一批地区的筛查,这一批涉及人员更多,管控范围更广,情况更复杂。对此,上海发声:努力改进薄弱环节,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浦西核酸筛查第一天,在核酸检测现场,流程在改进,时间在缩短;对接医疗需求,畅通急救通道,及时救治;国内服务保障,外贸吞吐量,多面上海尽力发挥每一个作用。
围绕封闭区域医疗救治、老人儿童临时看护等问题,2日召开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各区建立社区与医疗机构对接机制,设立专人专班,畅通医疗通道;帮助老人进行核酸检测和登记,协助送餐和生活物资发放等。;家中成人感染被转运治疗,提供“自下而上”的服务,确保儿童得到关怀和照顾。
定格每一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坚定和从容的上海。春风有信仰,花开一段时间,上海期待的日子就会如期而至。
社区查体有所改进:流动采样车值班,排队区贴2m纸条。
在浦西地区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中,对流程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进和优化。4月1日,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调查发现,志愿者多了,核酸筛查组织得更有序了,居民也越来越配合。黄色米粉贴和移动采样车的加入也提升了检测的“体验”。
在闵行区颛桥镇,志愿者开着组合式“移动采样车”来到居民楼的楼层。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闵行区颛桥镇的一个居民小区,志愿者开着“电动三轮车+小饭桌+大白”组成的“移动采样车”,开到居民楼前。被叫到门口号码的居民依次排队取样。这种“大白搬,居民不搬”的做法,减少了聚集人数和排队等待时间。
住在该社区的戏剧演员吕亮说,这是他自疫情爆发以来接受的第8次核酸检测。“这次升级是一次‘机械化’ *** 作。测试人员都坐在车里,我们基本都在家做完核酸。真的很好!”
除了“移动采样车”,更多细节优化,让核酸检测团队流动顺畅有序。
地面线上醒目标语“守住2米线,守住健康线”。
在黄浦区的一家核酸检测所,工作人员对纸箱进行改造,将二维码“变亮”。把居民手机探进纸箱,扫码挂号更方便。
工作人员自己做纸箱,把报名二维码“打亮”。视频截图
在很多社区,核酸检测的“一米线”改为相隔2米。志愿者“大白”在楼宇内引导居民,分时分批检测,避免人群聚集和穿越。
疫情防控不留死角。在新一轮核酸筛查中,上海市公安局根据市防控办的部署,充分发挥“科技+人力”优势,帮助核酸筛查“不漏一人,不留一人”。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让一个更加有序高效的社区可见。
在4月1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介绍,上海市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总结社区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社区疫情防控管理工作指引,力求改进。
一名工作人员前来为居民开退烧药。
药房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医院急诊一刻也不耽误。
做好医疗需求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公安民警等的对接。共同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干玉在4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已在规范防疫的前提下全部开放;一般各区都建立了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成立了专班,畅通就医渠道;各村居委会收集放化疗、血液透析、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需求,配合区卫健委确定的医院做好封控区的医疗保障工作。
药剂师张艳在人民大药房江安路店已经快10天了。疫情期间,这家药店坚持24小时服务。
人民大药房江安路店药师张艳。本报记者李佳薇
3月31日夜里12点,一批货刚到店里,有连花清瘟、板蓝根、消毒用品、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常用药、多种维生素制品,“都是最近居民购买最多的药品”。
封闭期间,居民“宅在家里”,志愿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不时来为居民买药。张燕和他的同事也申请了通行证。在了解到周边居民的需求后,会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社区。
“他们说明要什么药,留下地址,我们把药送到小区门口,交给小区的志愿者。他们把药品送到居民手中。”张艳说,4月1日早上6点多,她和同事一共发了三四十单。“很多心脏药需要加急送,我们也加急送。”
这天早上,张艳给一位90多岁的老人送去了速效救心丸。“今天接到一个电话,马上就能听出来老人着急了,以为还有药。早上打开一看,发现是个空盒子。”张艳说,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药不能断,急用时一定要有。她赶紧把老人需要的速效药丸送来,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尽管浦西关闭,但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救治的一刻都不能耽误。
这一天,瑞金医院所有专科和急诊室照常开放,急诊科主任毛恩强和同事也在值班。从早上8点至下午5点,共有14辆救护车抵达,其中包括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每一个来医院的危重病人,都会在做好流量调节和体温测量的基础上,尽快得到救治。
毛恩强和急诊科的同事参与了病例讨论。
有一位28岁的骨折患者,因摔倒而受外伤,小腿骨折。因为没有家人陪同,护士和工人为他办理了手续。
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毛恩强介绍,共有30多名急诊医生和50多名骨干护士自愿留在医院。大家吃住睡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区域,保证了应急处理的强度。同时,他们成立了紧急血液净化小组。急诊科六大医疗区只要有紧急需求,就会立即派出医护人员进行救治,这些都为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淞码头不“停”,送“小哥”送餐到户。
浦西有1600万人口,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是上海立体身份的关键。对内,因为很多普通人坚守岗位,这个城市的巨轮还在轨道上。
4月1日上午,吴淞海关完成浦西封关后的首批出口查验。该批货物为江苏省某企业以全国通关一体化方式异地申报出口的合金钢锻造材料。
4月1日,吴淞海关在浦西封关管控首日上午完成了对一批出口钢材的查验。王卓飞摄
吴淞码头是上海最重要的散货进出口港。因为提前组织了各条业务线的工作人员“关门”,所以这里的进出口业务并没有停止。今年3月,吴淞海关已完成对1.7万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共监管大宗货物238.5万吨。
在普陀区环球港附近的路上,陈建,一个丁咚杂货商,骑着一辆轻便摩托车,正在忙碌着。
送货员陈建正在送食物的路上。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他成了别人眼中“最自由的人,也是最难约的人”。有了通行证,他可以进出自己的小区。
陈建现在每天发送100多个订单,是以前的两倍。最重的蔬菜有50多斤,加上饮用水就更重了。
“其实用户吃不上饭,我们也着急。大家都在努力。”在此期间,陈建每天转来转去,没有休息。他看到路上跑的大部分都是同行。
陈建于3月25日从陕西老家返回上海。届时,上海的疫情防控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三月初,他回老家探亲。过了几天,听说上海有疫情,送货员短缺。他总是想回来帮忙。为了保证回上海后不会被隔离,他计划了一条回上海的路线,那里没有疫情。为此,他做了三趟火车,在路上花了一整天。他回到上海时已经是晚上了。为了第二天值班,他赶紧去做核酸。
有人问陈建,他可以在其他城市工作。他为什么回来?他说:“我在上海很多年了,我喜欢上海。既然网站现在需要我,我就来帮忙。我想只是这几天我在煎熬。过了这几天,我们一定会赢!”
编辑:陈悦图片编辑:申克
校对:徐一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