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读后感:关照
看完《秋天的怀念》,马上想到了史铁生先生之前写的《务虚笔记》——一部充满字母符号的、我没有看懂的长篇小说。还好这部书我还是懂了点点的。
再一次想感慨一下,一个作家的作品很难摆脱自身的生活阅历,不过也是,没有经历过又怎么能写出有特色、有意义的作品呢。
在看这本书后边的短篇小说时,心情是很不舒坦的。在我印象中,史铁生先生一直是与当代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很不相同的,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系吧。不过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心情还是很忧郁的,那种感觉和阅读张爱玲、铁凝的作品有点像,生命生活就像被设定了程序,只有日复一日机械化的体验和走过,完全没有变迁的可能与意料之外的结果。心里总归看着是难受的。
这本书中写的最犀利的,我认为是散文中的《“忘了”与“别忘了”》以及随笔中的全部,直击每个人心底最容易忽视但又仿佛事关重要的地方。作为社会中特殊群体中的一分子,同时又作为一名道义担当的作家,良知、悲悯的情怀、清醒的人性体察——他绝对无法让自己真正平静。
作者很多时候都提到了人道主义,并在文章中都有或明或暗的暗示。我又想起了之前韩寒普及人道主义的“义举”。我并了解人道主义,心中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人应该学会关照,关照好自己,也关照好别人。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成长的代价
《秋天的怀念》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史铁生成长中的历程。
作者开篇将时间放在出来的春天,用上了五处对比——即年轻的作者与瘫痪的身体;美丽的事物与痛苦的内心;热爱花朵与无心侍弄;央求的发问与无情的拒绝;痛苦的内心与忍住的哭声。突出展现了作者因身体原因而爆发的愤怒情绪和默默关怀作者的母亲。作者又通过“悄悄地躲”和“偷偷地听”两处细节,表现了母亲既给作者发泄的空间,理解孩子,又不放心孩子,惦记挂念的矛盾心理。然而这一切都是默默付出的,作者此刻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自己的病痛和无情的命运之上。
之后作者插入一段过渡句,表明母亲的病症是从妹妹那里得来的,而自身一直疏远着母亲,作者已经有了悔意。
接下来作者详细的记述了母亲生前与自己相处的最后时光。母亲依旧询问着作者是否去看花,作者轻描淡写的敷衍,却换来母亲的喜出望外。母亲也由此陷入到了对往昔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之中,她在时光中抽离,却发现自己似乎触犯了某些禁忌。母亲悄悄的躲了出去。
接下来的三个段落写史铁生,作为家中唯一的青年男子,无能为力的看着母亲去世的场景。此刻的作者,内心波澜起伏,终于开始理解了母亲:“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像她那艰难的一生。”
作者将时间荡开一段,一笔便是:又是秋天。经过一年的洗礼,母亲未完成的话始终影响着作者。他终于和妹妹一起来北海看花,眼前的花朵,回忆中的母亲,似乎达到了有机的完美融合。母爱总是那么纯真、高尚、热烈而深沉的。此刻,作者也真正的理解了母亲的用意。
文章篇幅很短,却饱含深情。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年的时间,三个捆绑在一起的人物,母亲的一个未完成的心愿,一颗生命的陨落,一次成长的代价,一位给子女留下力量的母亲,一种永恒不变的守候。母亲离去了,作者似乎真正的成长了。这份力量和守候正是史铁生历经风雨磨难始终乐观面对的原因吧。这也是文章最后作者理解母亲的原话:“我俩一块儿,要好好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