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圣手指诗人王昌龄。
这个称号和“诗人天子”一样,属于一种自封的特别自负,但就他留下的优质七绝而言,这两个称号都不过分。
“天子”等于“圣人”,标志着诗歌创作领域达到顶峰,“七大名著”则标志着王昌龄最擅长的七大名著中,除了李白、王之涣,还有几个是无敌的。
一般认为,王昌龄和李白共同完善了七绝的格律、形式和语法,在这方面王昌龄甚至比诗人李白更为重要。正是由于他们对七绝的努力创造和推广,使得初唐远在五言诗之下的七绝后来居上,成为唐代直到今天最流行的现代诗歌格式。
王昌龄、王之涣、李白等。,对七绝的创立有历史意义,是七绝的创始功臣。
在齐梁体之前,绝句一直被认为是“小而俗”的,这是诗人所不面对的。正是这些诗人使七绝正式登上了诗歌的历史舞台。
王昌龄作为“七大奇迹的集大成者”,把七大奇迹的主题、宗旨、境界都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还在七绝的文体、写法、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做了大量的尝试。这些技法被后世沿用,基本没有超越。
比如,四句话体现了“从继承到融合的过渡”,这几乎成了七个必须的公式。比如用否定、质疑、限制等方法作为七绝的总结句,也成了七绝写得好不好的一个标准。
我们看看去年疫情时日本捐的那句名言的出处,就能明白这个七必须的规定有什么好了:
送柴火为皇室服务
沅江的浪连着武冈,走了也不难过。
你和我一路到青山淋雨,同在两个地方的月亮之巅?
这是一首以韵开头,遵循《平水韵》“七阳”标准七绝的歌曲。
内容衔接,是连贯的“接续”吗?你用问题作为结束语吗?
之后王昌龄的诗人写绝句,基本上都是诗风不同,追求特色,但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没有太多创新。
由于王昌龄在七绝这一重要问题上的开创性贡献,即使他自称“诗人的天子”、“七绝大师”,后来者也觉得不过分,渐渐习惯了与之相称。
好诗,走出去,再回归文化,感动新一代年轻人,其实是好事。
但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那么多的朋友了解到了我们老祖宗的名言“明月几时两乡?”,这真的让热爱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人有点心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http://www.diem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3933150@qq.com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