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屠苏酒年长者和年少者谁先喝

古人过年屠苏酒年长者和年少者谁先喝,第1张

古人过年屠苏酒年长者和年少者谁先喝

年少者。古人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屠苏酒时则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据《荆楚岁时记》载:"必饮酒次第,从小起。"古人对此的解释是:“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言割腐草为药也。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先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

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据东汉人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据说,“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后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柏”则是一种仙药,食用后能驱祛百病,饮了这样的酒,自然身体通泰康安。喝椒柏酒的风俗,一直到南北朝都还很盛行,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

与先秦相比。汉代过年的风俗、日期基本都稳定了,规矩也多。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但敬酒的次序与现代明显不同,不是先敬老长者,而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即《荆楚岁时记》中所:“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人失岁,故后与酒。”意思是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则意谓着少了一个年头,变老了,因为一年比一年老,故并不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最后喝。

到了魏晋时期,过年所喝酒的品种增加了一种,除了椒柏酒外,人们还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中药保健酒,系用多味中药材泡出来的,过年时,全家人都要喝点屠苏酒,据说这种酒能预防流行病、瘟疫什么的,一年里会有好运,没病没灾。

一般认为,守岁风俗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实际上要早,在汉代应该就出现了守岁的风俗。只是到了南朝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已。《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在魏晋时,饮酒时也是有规矩的,除夕之夜,家家都会准备丰盛的夜宴,喝酒开始,“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魏晋以后,过年守岁的风俗更流行了,并成为种固定的年俗。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年饮酒之风也愈发厉害了。

到了唐代,对过年的理解出现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国家稳定,百姓日子过得不错,人们讲究享受,过年图个快乐成为主题,如放鞭炮,便不再作为驱鬼避邪的手段,而被看成是一种娱乐形式。酒呢,是一定要喝的,而且要大吃大喝。可供选择的酒品也多了,不再仅仅限于“保健酒”,但椒柏酒还是少不了的。饮酒的规模和档次都上来了,特别是在李唐皇家,过年时宫中会有豪华酒席,行酒时还有音乐、歌舞,诗歌唱和,在类似现代春节联欢晚会一样的气氛中,通宵达旦,“难忘今宵”。普通人家所喝的酒,一般是乡间自酿的,饮酒也是图个热闹,而不再是防疫治病。

宋代喝椒柏酒的人家很少见了,多喝屠苏酒和术汤,过年喝酒之风与隋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现在过年喜的送酒送什么的之风,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这时开始的。

到了元明清以后,守岁之风全面盛行,年味特浓。天一黑,全家便团坐到一起“度岁”,主妇把好酒好菜全端上桌来,连嘱边喝。守岁时除了喝酒,娱乐节目出现了,最流行的是掷骰子。大人给压岁钱和小孩讨压岁钱,成为一种风俗。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围则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

而在清代,过年开始变得累人和复杂了,请客送礼,迎来送往成了一种时尚,过年过喝酒不单单是为了辞旧迎新,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年味变味了,直至影响到现在。

上面所聊主要是中原汉人过年饮酒风俗,少数民族也是无酒不过年。但所喝的不是椒柏酒、屠苏酒什么的,而是本民族的自酿酒,如藏人饮的是青稞酒。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中国古人过年时所饮之酒,除了多是“保健酒”外,酒精度数相对都比较低,不太容易醉,所以,才有孩子也喝的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232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6
下一篇 2022-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