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他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对于文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说文》收了哪些字,二是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拿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和《说文》中的小篆相对照,相同的占35%(曾宪通《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载《古文字研究》第七辑);所以把小篆作为字头也就涵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明的是所收的正字,而非指重文。据统计,《说文》重文中指明古文的有500字出头,指明籀文的有219字,远远少于许慎所能见到的古文和籀文。这说明和小篆相同的古文、籀文决不在少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