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英文:Chinese New Year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
寒食节历史悠久,是源传于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习俗有寒食、禁火、祭祖。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改火旧习,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 *** 、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部分地区,深入民心。
清明节
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端午节
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
又名:龙舟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上古时代,古越人把夏至所在的午月定为一年阳气最盛的月份,认为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才是阳中至阳的日子,因此把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定为祭祀调阳的日子,称之为端午祭;由于午在生肖中属马,因此端午祭也叫做马月马日祭或重午祭。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食粽子与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牛公牛婆日、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原为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遗俗。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寒衣节
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阴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节是流行于北方的节日,在南方等地鲜有人知道。
冬至节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是冬季祭祖大节。
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自上古时代起,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有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简介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农历正月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正月初一,春节,《占书》称鸡日,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正月初二,犬日
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正月十八,落灯日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1.正月初一,春节,《占书》称鸡日,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
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四月初一,祭雹神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3.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4.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5.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6.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7.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五月初五,端午节
五月十三,雨节
1.五月初五,端午节
2.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
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六月初六,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1.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2.六月初六,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3.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4.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3.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
八月初一,天医节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1.八月初一,天医节
2.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4.八月十五,中秋节
5.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6.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
1.九月初九,重阳节,元帝得道之辰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
1,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祭祖节,又称鬼节之……
2.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水官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农历腊月
1,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
3,十二月二十四扫尘。
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其它节日
“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妈祖圣诞: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开息门: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仓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三月初三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