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外的航天员生理研究的数据了解到,宇航员在太空大约4个月后,因为引力弱的影响,缺少在重力下肌肉活动,体内骨骼钙质将会流失约12%,也就是会发生骨质酥松,因此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就会造成骨骼关联的肌肉力量不足,此外加上太空对人的空间感觉也有所影响,回到地球后短期内出现不适应,不适宜长时间的站立。
一些国际空间站的研究,国际空间站曾经到访的航天员很多,而人体其实就是个天然的细菌库,国际空间站内外微生物很多,曾经在国际空间站的舱室外壁取样发现了一些仍然存活的细菌和细菌核酸碎片,证实了地球生命其实也很顽强。在太空中,航天员和自身携带的细菌都会承受比地面强得多的宇宙辐射,宇宙辐射包括β、γ、α之类的射线,它们可以作用于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生物基因突变。人体微生物在空间站环境中可能突变产生一些威力更强的菌株,回到地球后又被带回来,那些和这些细菌没有过接触的人可能更容易被感染。不过这一点出现的几率很微小,至少目前全世界进行过1000人次以上的载人航天,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生物危害。
航天员长期在太空微重力下,会产生如下变化:
1、体液丢失
失重条件下,人体的水与各种电解质的平衡被打破,体液在人体内头向分布,航天员口渴减少、不想饮水、尿频尿多,一两天内失水量可超过1升,之后逐步达到新的平衡。
会出现腿围变小,脸部变胖,巩膜、鼻腔口腔粘膜充血,头颈部静脉虚张等现象。
2、骨丢失
微重力环境下,作用于腿骨、脊椎骨压力减小,肌肉运动的刺激减少,骨骼血液供应减少,导致骨质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骨密度降低,长期在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骨钙丧失高达20%左右。骨质疏松一旦发生在地球重力环境里很难逆转。
3、肌萎缩
人体器官存在用进废退的规律,由于肌肉不再发挥对抗重力的支撑作用,肌肉活动减少,导致肌纤维萎缩,肌肉质量和体积减少,力量下降。尤其是下肢,血液供应减少,血液循环系统出现紊乱,影响了肌肉的新陈代谢,也肌肉发生萎缩。
4、心血管调节功能失调
航天员飞行后心脏体积一般变小、质量减轻,心肌可能会出现病理性变化。空间环境中流体静压的改变导致血液头向分布,不同部位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心血管、脑血管调节能力减弱。
5、免疫力下降
空间飞行改变了原有免疫细胞的循环和分布,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如降低人体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和活性,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航天员易受病菌感染,体内潜伏的病毒也容易死灰复燃。
6.、内分泌功能失调
失重、超重、振动、噪声、辐射、昼夜节律变化等使人体胸部以上体液增加,人体水盐代谢失调,继而因其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对身体产生危害。
7、航天运动病
长时间失重会导致前庭功能紊乱,使航天员空间定向困难、出现幻觉、头晕、恶心、恶吐,大脑认知能力降低,主观能动性下降等。
8、细胞发生形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