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为何夜读《春秋》?关羽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明白由武入文的重要性,提升文学素养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当时正处乱世,关羽读《春秋》总感觉没那么大的实用性。所以有人提出一个想法,会不会关羽看的并不是《春秋》,而是另一本书呢?或者说是另外一部“春秋”?感觉这个脑洞还是挺有意思的,各位不妨来看看是否有道理。有不同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1、夜读《春秋》
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就这样因为一部《春秋》联系在了一起。
《春秋》是什么呢?《春秋》其实就是孔子为鲁国写的,非常简短的历史记录,前后二百四十二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这部《春秋》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在古代书写不容易,但是孔子的春秋记载历史有多简单呢,春秋所有的内容都是,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我国领导到某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赢了;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然后,一年就这么结束了。
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完全没有任何细节的描绘,是一本极其枯燥的书,跟《史记》那种精彩的写作手法,完全不是一种书。
但因为孔子他老人家崇高的地位,所以这本《春秋》,一直被封为历代的经典,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是读书人的必读科目。
小说里突出关于夜读《春秋》,主要是为了突出关羽个人忠义无双,文武双全的形象,但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关羽读的很可能并不是孔子写的《春秋》。
明明书名都一样,为什么说读的不是一本呢?
这就要说道《春秋》这本书的变化了,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经典了,由孔子亲自编修的,所以非常的重要。但问题是书的内容过于简略,把孔子封为圣贤的儒生们,完全无法从《春秋》里读出来什么,于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春秋,出现了三本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2、读《左传》的可能性
这三本书合成春秋三传,因为是对春秋做的注释,所以注释文本里,已经附带了春秋的原文,所以这三本书流行之后,纯粹单行本的《春秋》已经很难见到了,因为就算你有你也读不懂。
这里面三本书都曾经显赫一时,最后胜出的就是《左传》,他成了《春秋》的代名词,因为他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所以你如果是在读《左传》,你实际上也可以说实在读《春秋》。
那关羽读的可能会是《左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左传》在当时可不简单的是一本历史书,他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兵书战策。
假如说你要穿越回古代做将军,《孙子兵法》和《左传》如果你只能选一本带上的话,千万不要选《孙子兵法》,因为他虽然是一本军事著作,但是理论性极强,你就算把书翻烂都不知道怎么打仗。
《左传》就不一样了,他可以给你提供许多鲜活的战争案例供你参考,有点像上学的时候,公式与例题的关系。
传统学术很讲师承,师承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前程,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并不是一句场面话,师承在今天的相声圈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巨大影响力。
汉代官学权威刘向梳理过《左传》在汉朝以前的师承脉络:左丘明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给儿子吴期,等等等等。
这里面吴起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吴起是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和改革家,经过他统筹编撰的《左传》,里面有很浓郁的兵书战策的味道。
3、真相如何
历史上爱读《左传》的名人非常多,汉开国名将冯异和南朝名将羊侃都是兼爱《左传》和《孙子兵法》的,因为打败侯景而名动天下的王僧辩也是著名的《左传》爱好者。最著名的人物要数西晋名将杜预,他是灭蜀平吴、结束三分天下的重要功臣。
杜预人称杜武库,这是形容他学识渊博、干练多能,胸中就像武器库或储藏器物的仓库一样无所不备,是一位机器猫式的奇才。今天的《大学语文》收录有王勃名文《滕王阁序》,其中有“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是恭维当时在座的王将军,很巧妙地把他比作杜预。
杜预平生最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这当然比烟瘾、酒瘾高级多了。他还精心为《左传》作注,写成一部《春秋左传集解》,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左传》注本。唐朝官修科举教科书,《左传》部分用的底本就是杜预的注本。所以诗圣杜甫在当时很是得意,常常炫耀自己是杜预的十三世孙。只不过今天环境变了,介绍杜预的时候反而要说他是杜甫的十三世祖了。
历朝历代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左传》,尤其是这些人作为武将,他们喜欢《左传》更是为这本书添加了许多兵书的味道。
据说当年多尔衮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总能从中领悟到兵法的奥妙和各种阴谋诡异,战争策略等等,可见兵法这个东西,都是活学活用的,并不一定是拘泥于纯粹的兵书。
由此可见,关羽夜读《春秋》,或许他在读的是《左传》。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左传》也就是读《春秋》,所以关于夜读春秋这话说的也没错,只不过他读的《春秋》跟孔老夫子读的《春秋》可不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