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施佩曼个人简历

汉斯·施佩曼个人简历,第1张

汉斯·施佩曼个人简历

汉斯·施佩曼,1869年生于德国。高中毕业后参军。退役后在家族产业中帮忙。后改变志向学医。毕业后在维尔茨堡大学动物系工作。历任罗斯托克大学、弗赖堡大学教授等职,因发现蝾螈胚胎体中的“组织中心”而获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41年因希特勒迫害逝世。

个人简介:

汉斯·施佩曼,1869年6月27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施佩曼毕生从事两栖类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1902年,当蝾螈受精卵分裂为二细胞(即二分裂球)时,他用胎发在两个分裂球之间加以结扎,结果每个分裂球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而如果在原肠期结扎,则两半各自发育为半个胚胎。这意味着胚胎在早期和晚期之间发生了某种变化,使胚胎各部分“决定”确定下来。1920年,又通过异位移植实验,把受精卵结扎为背腹两半,只有背部一半能产生正常胚胎,而把背唇移植到腹唇,可产生第二个胚胎。他把背唇区称为“组织者”。他提出用核移植方法克隆整个有机体,他被称为“克隆之父”,不过当时没有完成他的远见。他开拓了实验胚胎学的新局面,使他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他还研究了诱导反应,把青蛙的胚胎组织移植到蝾螈胚胎,仍可产生青蛙的器官,反之,把蝾螈的胚胎组织移植到青蛙宿主,仍可产生蝾螈的器官,这表明被诱导组织所产生的器官的种属特性取决于它自己内在的遗传。1938年他出版了《胚胎发育和诱导》一书。

施佩曼还是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20多个国家的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图:尼加拉瓜1995年12月11日发行《诺贝尔奖基金成立100年》邮票,二种小全张,施佩曼邮票为第二种12—5。

人物生平:

1869年6月27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父亲威廉·施佩曼是个出版商,施佩曼是长子。1878年在斯图加特的埃伯哈德-路德维希学校读书,1888年离校,随父从事出版业工作,1889—1890年在德陆军服兵役,1891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开始学医。1893—1894年就读于慕尼黑大学,1895年到维尔茨堡大学攻读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维尔茨堡大学的动物研究所工作,1908—1914年在罗斯托克大学执教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1914—1919年成为柏林凯撒威廉生物研究所副主任,1919—1936年德国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动物学院院长直到退休。1935年成为名誉教授。



主要成就:

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出版著作:

《胚胎发育和诱导》

个人生活:

他的夫人克拉拉·施佩曼,他们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941年9月9日施佩曼在德国弗赖堡去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259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 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