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顺序是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的基本电子器件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电子管电脑、晶体管电脑、集成电路电脑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
电子管电脑: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晶体管电脑:
晶体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国外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生存期大约是1957-1964年。其软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67年制成,运算速度为每秒五万次。
集成电路电脑: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1964年开始出现,60年代末大量生产。中国于1970年研制成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
1967年和1977年分别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美国I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