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尔而与之”的“与”意思是:给。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语气助词。
该句出自《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原文选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选段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词句注释:
1、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则:就。
4、弗:不。
5、得:得到。
6、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7、蹴:用脚踢。
8、而:表修饰。
9、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作品赏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