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一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注释: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兮,语气助词。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出处:
汉代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相关原文片段: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相关译文片段: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相关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 *** ,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