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的下一句:优胜劣汰。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当中,之后严复的天演论也有涉及。
《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句话原指自然界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俗语,意谓万物相互竞争,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能适应自然者生存下来。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有时在中文语境中简称为“社达”,是指由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派生出来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
其代表人物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由能量均衡原则来调节的。它表现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斗争。人类社会只有在这种适应与斗争中才能进步。因此,生存竞争构成了社会进化的基本动因。尽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在社会和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在今天已经不再时髦,没有人再自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天演论》:
清朝末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