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有两种解释意思。
一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二是: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语法:
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有教无类”的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教,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有教无类”的提出:
在孔子之前,当时的社会风气一直是“学在官府”。教育是上层社会的专利,一直是“有类”的,也就是说受教育的权利,始终是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中,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的传播是极其缓慢的。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才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孔子率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架,这在一定意义上打断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这样一来,私人讲学的社会地位提高,劳苦大众的受教育范围也拓宽了。
“有教无类”的意义:
“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学说的本质。“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可教,而是人人可教。人人可教即人人可学,人人可学即大众之学。
“有教无类”不是某部分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的问题。孔子教导人的,不是如何挣大钱、发大财、当大官,而是人如何才称得上是人,怎样才能算作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孔子告诉我们做人比发财更根本、更基础、更富有根源性。要做人,就要修己。孔子儒学的意义就在于将礼乐教化不分族类、不分老少向所有人敞开,实践“有教无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