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陈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先诉苦情,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二、称赞圣朝,说明自己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忠孝难两全的境况。三、表明自己做官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四、提出解决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二者并不冲突。
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章开篇便定下了哀婉真挚的感情基调,李密陈述苦情。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二、李密在行文时处处小心谨慎,一味谦卑自贬,多用谦辞,以示对朝廷的敬畏。“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 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三、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但祖母年迈,危在旦夕,急需照顾。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合情合理。
四、通过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从长远看根本没有矛盾,所以请求先尽孝,再尽忠,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自然不会拒绝。
“情”是全文的核心与基石。作者将真情贯注于字里行间,融情于叙事说理中,陈苦情、述孝情、表忠情,在陈诉孝情时,又不落下忠心不表。最终作者终于转危为安, 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