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到底读qian还是xun

荨麻疹到底读qian还是xun,第1张

荨麻疹到底读qian还是xun

荨麻疹读xun。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荨麻疹主要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皮肤粘膜血管、暂时性炎症充血和大量液体渗出,导致局部水肿损伤。典型的表现就是局部或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剧痒难忍,抓挠之后皮疹可以增多,夜间比较多发,持续数小时之后可以消退,它可能伴随有发烧,腹痛,腹泻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全身症状。

这个疾病,大多就是因为一些过敏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所以一定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再就是避免发生感染,这些情况可能会避免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之后,需要应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

《本草纲目》的注释指出,“荨麻”的“荨”读“寻”(xún),但同时又说“‘荨’字本作‘䕭’”,一个本字,一个后起字,实际上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例如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云:“川、陕间有一种恶草,罗生于野,虽人家庭砌亦有之,如此间之蒿蓬也,土人呼为䕭麻,其枝叶拂人肌肉,即成疮疱。”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这里的“䕭麻”也就是《本草纲目》中的“荨麻”。“䕭”和“荨”是同字异体。然而问题也由此产生了。因为“荨”字既然音xún”,“䕭”是“荨”的本字,那么“䕭”理所当然也应当读xún。但查一下宋代权威的韵书《集韵》,它对“䕭”字的读音注了两个反切,即徐廉切(xián)和慈盐切(qián),根本就没有xún音。以后在各类字韵书中,“荨”和“䕭”的读音一直分道扬镳:“荨”读xún,“䕭”读xián或qián。到了民国年间的三大字词典中,这种情况大体上没有改变,如:《辞源》(1915)荨(xún)䕭(qián,亦读如xún)《中华大字典》(1915)荨(xún)䕭(qián)《辞海》(1937)荨(xún)䕭(qián)。以上注音表明,“荨”和“䕭”的读音仍然分列两类,略有变化的是,“䕭”字的xián音已被废弃,只保留了qián一个读音。此外,《辞源》还对“䕭”采取折中的办法,在qián音以外,又加上了一句“亦读如xún”。这种企图在读音上沟通“荨”、“䕭”两字的做法,显然缺乏语用的依据。在解放以后的最初年代里,《辞海》、《辞源》的修订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还没有提上日程,一般民众使用的大多是《新华字典》或《四角号码新词典》。这类小型的语文工具书收字较少,单字和复词中只有“荨”和“荨麻”,不会收录“䕭”这样的冷僻字。因此“荨麻”便顺理成章地读成了xúnmá。这个读音,现在还可以从1963年以前的《新华字典》和《四角号码新词典》中查到。我想如果没有以后人为的折腾,“荨”字今音两读的现象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到了1963年,由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发布了。在这份《初稿》中,“荨”字原来的读音xún被取消了,规定改读为qián。于是随后的修订版《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以至1973年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也都一律将“荨麻”的“荨”字改定为qián音。这种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不可能是当时社会语用的实际(无论书面或口头语)。因为除了专门研究植物的专家学者,一般的老百姓是极少接触荨麻的,至于家中偶尔有人患了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也只会根据口耳相传的说法读成xún mázhěn。可以说十有八九是不知道“荨”字还有qián这个读音的。因此我推测,“荨”被改读为qián,就是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那条注释:“‘荨’字本作‘䕭’。”搞传统训诂学的人非常讲究“考本字”,既然“荨”的本字是“䕭”,而“䕭”又已经统读为qián,那么“荨”字由xún改读为qián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368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9
下一篇 2022-1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