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浪漫的季节,缺少不了音乐的陪伴。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最常用的那些民族乐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关。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 “ 乐教 ” 的作用,甚至认为,人之学应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把音乐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最常用的那些民族乐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关。
琵琶起源与发展
起源: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d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d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d奏。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d奏的乐器,向前d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d、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d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d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d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