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我属于乐于举手发言的学生,最初也是因为年龄小,所以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没有怯场过,即使回答错了也有一种理直气壮的大方。就因为这个,我被老师看中,选去在国旗下讲话,讲着讲着竟然生出了一种“全 *** 场我最棒”的豪情。接着初中出现了断层,做了三年沉默的听众,结果一上高中要做presentation,那是什么反应都上来了:浑身发冷发抖,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双眼望着天花板,声音发颤,还破音过一次。这些反应都是典型的“公众讲话综合症”。所幸我准备得比较充分,就算脑子发懵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要讲的东西都讲了。做完presentation走下讲台,抬手一摸脑门儿,满手都是汗,倒是忘了台上发生了什么。后来还是勇敢地看了录像,研究了一下这次表现究竟如何:结构清晰,内容充实,但是声音较小,还打着颤,精心设计的笑点也没有出来效果。此后,我好好反省了一番:为什么三年前自己可以面对几百人演讲面不改色,现在反而成了这副畏首畏尾的模样?我得出的结论简单粗暴:练少了;长大了。小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子心气儿俨然已经被时间这把杀猪刀给灭掉了,心里多少没底儿;由于很久没有在公共场合讲话,上台的时候有种暴露在各路目光之下、无处可逃的仓皇感;而且长大后开始要面子了,害怕自己讲错了会被嘲笑。这个时候,老师送了我一句话: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先假装自己能够做到,直到自己真的做到了。)我当时的解读是:把脸皮养厚些,即使说错了,也要唬住观众,让他们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虽然我的解读不够到位,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抓住了:不能怯场,气势得出来。气势是怎么出来的呢?当然是练出来的。每次上台前默念十遍“I am Miss. Not-afraid”,然后假想自己是超级英雄降临地球。第一次装肯定会有些忐忑,但是装着装着就会得心应手,那种“我什么都不怕”“我说的是公理”的自信最后就能够不刻意、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 然而,不怯场只能让自己讲话时看上去像那么回事,要想真正讲好、称得上有口才,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要想练就一副好口才,演讲者的仪态、讲话的内容、遣词造句以及讲话的节奏等都十分重要。下面,我就从仪态养成、句子精巧、用词及表达到位三个方面来讲讲如何为口才升级。
01
仪态养成
公众演讲与写作不同,再好的内容,如果演讲者仪态不佳,说话磕磕巴巴、躲躲闪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如若仪态让人信服,让人有继续倾听的意愿,首先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可以确定,口才升级的第一步应该是仪态养成。那么,要怎么做呢?
①培养气势
首先,正如我经历中所说的,不能怯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演讲前准备充分、多次练习外,还要经常找机会上台演讲。只有多次经历这种场合,在心理上适应以后,身体才可以跟着放松下来。
②训练台风
但是不怯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公众场合演讲辩论,还要有好的台风。首先,公众演讲对演讲者的各种姿势、手势、眼神等都有要求。例如招手如何招,手指间、手和身体间要保持多大的距离;笑要怎么笑,微笑时露多少颗牙齿,什么情况可以在台上大笑等等,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就一些常用的演讲手势来说,有下面几种:比如说表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时,常常是单手与水平夹角四十五度抬起,手肘略微弯曲以显自然;表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并想借以鼓舞观众的时候,常常是单手握拳,放在胸口前方,并随着演讲内容的变化而挥舞。
当然,在台上适当地走动也很重要,僵直身体站立不仅会给自己“我很紧张”的身体暗示,同时也会给观众留下很呆板的印象。如何“轻松”地在台上走动也是需要锻炼的。同样,开始的时候可以先fake it,比如自己设计好路线,看是走直线还是曲线,身体有无旋转,走动速度如何调整等等。这样做一开始可能很刻意,但通过一次次熟练改进之后,就可以装成是很轻松地走动的样子。此外,很多同学在台上也会有潜意识的“摇摆”动作,比如说重心频繁地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头不由自主的摇晃以及多次摆弄垂下的头发等等。这些动作(包括看向天花板的动作)本人是很少会注意到的,但如果看一看录的视频就会发现这些动作在舞台上显得特别扎眼,不太好看,因此都需要通过刻意的训练来纠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