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拼音:lì),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结满球形果实的果树,果实上长满了刺,本义指栗树或栗树的果实。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一个“木(指树)”,“栗”是一种落叶乔木,所以字形以“木”为基础;上面树杈结着果子,果子上有刺,这很像板栗的样子。金文字形则去掉果了壳上的刺,只是还保留果实蒂上面的刺,主要是突出硕大的果实。秦篆字形则将金文的三个果实变成一个果实,而且果实的形状变成“
栗树木材和果实的质地都很坚硬,故栗又喻指坚实、结实。如《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郑玄注:“栗,坚貌。”坚实不柔弱,故扩展为指威严、庄严。如《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孔颖达疏:“谓衿庄严栗。栗者,谨敬也。”
“栗”也有“发抖”“恐惧”的含义。至于为何有这种含义,有人认为是假借而来的;也有人说,栗子的外壳多毛又多刺,一眼望去,确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栗字由此便引发了害怕、发抖的意义。如成语“不寒而栗”,意为天并不冷,却让人害怕得发抖。后来在这个意义上,又在“栗”字上加“忄(心)”字造〔忄栗〕字,表示内心在外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现代整理汉字时“〔忄栗〕”字又复原为“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