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皈依佛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名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
悟空,佛教用语,谓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虚幻不实,变灭不常。《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
唐·沉佺期《驩州南亭夜望》诗:“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身世已悟空,归途复何去?”
辽·《悟空大德发塔铭》(乾统元年,1101):”七月,赐紫方袍,赐号悟空大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空是一个大概念。空者,空空如野矣,这里面的道理深不可测也。宇宙就是个大大的空者。空,才能容纳,有容乃大。空,才能运转,才有生气。佛家,讲空,空的道理让世尊研究了一生,宣传了一生,为之奋斗了一生。人类如今研究暗物质,实际就是研究空之世界,佛教的因缘和合是一个集合于三世业力的概念,科学的因果律是独立演化交织而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佛教认为,“空”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色”乃是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乃是人对此等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欲念,如爱憎、哀乐、悲喜等。因空见色,它是指人接触到了万物本体产生的种种假象;由色生情,它是指人接触这些假象后陷入执迷,产生了由假象引发的种种欲望情感;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它是指人的彻悟过程:由欲念回到假象,由假象回到本体,消灭了欲,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回到佛教极乐的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