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随心转释义: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佛语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前言:
(境随心转意即随缘,)这个随缘,本来是世间的善法,但不是大乘佛法中的善法。可是在大乘佛法中,另外有深妙的随缘深意,诸位刚才已拿到我们发的影印资料,大概已经稍微知道有些什么随缘的内容要说了。大乘佛法的本质,是积极进取的善法,所以菩萨的道,本来就不是消极的,假使菩萨所修的道是消极的法,就无法长时间的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精进修行而成佛,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在很早期,还没有破参之前,我对菩萨道的概念就与一般人不一样;我当时曾经对许多人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菩萨道是积极的丶是进取的,是奋发的丶是慈悲的丶是精进的,而不是消极与悲观的;当时似乎有许多人不能接受,但是现在证明菩萨道确实是如此;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不是消极的法,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但是也有消极而随缘的一面,就是对五欲随缘,在世间法上并不积极进取;不过,在布施财物丶修证佛法及法布施上面,一定是积随极进取而没有懈怠的。
大乘法中的学人,是指北传佛法的佛弟子:我们都属于北传佛法,而北传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既然我们修学的佛法,不是南传的二乘解脱道,那么我们对于大乘的佛法,自然就应该先有正确的认知。大乘佛法是涵盖二乘解脱道的,一般人总是以为佛法的修证不外乎求解脱丶出三界生死;但若是单只求出三界生死,不必用到大乘佛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够了:只要把我见丶我执以及我所执断除了,就可以出三界了,不必亲证实相。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为大乘佛法的修学,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后丶成佛之前的恒常利乐众生而无终止;想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的自了汉;也必须修证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乐菩萨根性的有情。所以大乘佛法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实相的修证,以及实相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修证。正由于有一切种子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但是在成佛的过程中,必然也无可避免的必须兼摄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涵盖了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具足三乘菩提的。
因此,大乘学人对于成佛的久远之道,於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的难行苦行丶难忍能忍,而能持续不断精进的修持,导致最后的福慧圆满究竟成就佛道,那必然是进取之法而不是消极之法;所以大乘法中的学人在佛法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上面,都是积极而精进修行的,所以在人间寻找真实佛法作依止的时候,一定是积极努力去寻求,不会随顺于懈怠的恶缘,也不会随顺于误导众生的恶法缘;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心态,必然与世俗人的随缘心态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大乘学人对于佛法的修学,必然有其随缘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随缘的一面;因此并不是凡事都随缘的,而是在简择之后才决定随缘或者不随缘;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态一定是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做了抉择,然后对善法随缘丶对恶法不随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