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著名学生代表

五四运动著名学生代表,第1张

五四运动著名学生代表

匡互生、罗家伦、傅斯年。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详解

1、匡互生,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邵阳。1911年,匡互生曾跟长沙革命军攻巡抚衙门。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时,匡互生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他是五四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组织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北京学生集会游行,匡互生率先冲入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

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回湖南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1922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25年春,匡互生在虹口老靶子路创办立达中学。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遗体葬于立达学园农场。

2、罗家伦,1897年出生在绍兴柯桥镇江头,其父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运动后,接任《新潮》主编。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1941年9月起,任滇黔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

1969年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状并发,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2岁。

3、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出生在山东聊城, 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影响颇广,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担任游行总指挥。

1919年夏,大学毕业后,傅斯年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1937年春,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1月,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兼台湾大学校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00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