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怎么读

文蛤怎么读,第1张

文蛤怎么读

文蛤(拼音:wén-gé)又称为蛤蜊(g嗄-lí),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地方名花蛤、黄蛤、海蛤。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圆形,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长略大于壳高。

文蛤属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文蛤雌雄异体,一般二年性成熟。成熟时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一年繁殖一次。文蛤是耐旱较强的贝类。

文蛤地理分布较广,是中国、朝鲜、日本常见的经济贝类。我国沿海自南至北都有文蛤的足迹,其中辽宁省的蛤蜊岗和江苏省沿海资源尤为丰富。有些海区形成最优势的种群,资源量很大。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 文蛤是我国滩涂传统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

形态特征

文蛤贝壳外形一般较大,表面膨鼓,呈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表面平滑细腻,被有一层褐色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壳长略大于壳高,前侧缘圆,后侧缘末端圆,两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壳前后不对称。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壳顶紧接,并微向腹面弯曲。壳表有一层光亮的薄黄褐色壳皮,壳中部及边缘部分常有磨损脱落,使壳面呈白色。同心生长线清晰。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和呈放射状排列的齿状花纹;壳内面白色,光亮,但无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宽厚,外面有一黑色外韧带连接双壳,并起张开双壳之作用,右壳具3个主齿,前两枚短,呈“^”形排列,后一枚斜长,强大;2个前侧齿成背腹排列,腹侧一个稍向腹面弯曲。左壳具3个主齿,前两个短,三角形,后一个长而宽,齿面具纵沟,与背缘平行;一个侧齿,短而突出。

壳表面通常布有不均匀的呈“W”或“V”字形花纹。壳面花纹个体差异甚大:小型个体贝壳花纹密集而丰富,变化多端;大型个体则稀疏,较为恒定,通常在贝壳近背缘部分有锯齿或波纹状褐色花纹。文蛤壳面有多种色彩:酱红色、咖啡色、褐色、青灰色、黄色、淡黄色、乳白色,各壳面由2-3种以上色彩构成各种图案。图案花纹大致有环纹、点状环纹、细波纹、粗波纹、山峰纹等。文蛤壳的色泽和花纹与所栖息的海区和滩涂底质有相关性。一般渤海区河口滩涂,含砂量大(95%以上)且砂的粒度相对较大(粒度大于0.2mm),如葫芦岛、锦州、盘锦和营口沿海,滩涂文蛤的壳面色泽较浅,呈黄褐色,花纹较少。在黄海北部沿海(如东港市和朝鲜)含砂量较小(70%以下),且砂的粒度小于0.2mm,文蛤一般色泽相对较深,呈绿褐色,花纹相对较多。在潮中带下区采集的贝壳壳面常有波纹出现。生长在鸭碌江口附近的文蛤苗移植到江西六股河口进行滩涂养殖,其新生壳面的颜色明显变浅,花纹也明显减少。

丽文蛤外形与文蛤相似,只是壳稍长,后缘稍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006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