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被后世推崇视为儒家正宗思想的是孟子,孟子成了“亚圣”,孔孟并称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实际上孔、孟的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孔子以“仁”释“礼”,这种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意识的的主题被孟子推到了极端,从这点上来说,孔孟相连也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早年与孔夫子一样,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七篇的主要着眼点仍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李泽厚先生认为《孟子》带有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这其实只是古代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它的耀眼的亮光正好预示着它将成为千载绝响。”
“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们愈是细化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至今社会上所流传的对于十年浩劫时代不腐败的怀念等等也印证着这一点,一旦成为过去,记忆习惯性的美化回忆,特别是在现实很无奈的时候。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只是慨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激烈的抨击现实,孔子树立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树立的是更古老的尧、舜、周文王。孟子设计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空想模式尧舜模式的“仁政王道”。
孟子思想上更加急进的原因在于,比起孔子的春秋时代,孟子的战果时代氏族制度已经彻底的瓦解,孔子推崇的“礼”已经彻底成为了“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孟子已经没比要再去用“仁”解释已经不存在的“礼”了,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他的“仁政”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