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6种内容:危害国家公共秩序类型;危害家庭关系类型;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射幸(侥幸)行为类型;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类型;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类型;违反公平竞争行为类型;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类型;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类型;暴利行为类型 。
危害国家公共秩序类型;危害家庭关系类型;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射幸(侥幸)行为类型;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类型;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类型;违反公平竞争行为类型;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类型;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类型;暴利行为类型 。
根据学者的研究,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所谓公序,即国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即市民的道德准则,二者含义广泛,且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非一成不变。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近现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都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则主要用来控制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援引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作出判决。
法院在判断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确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公序良俗,也即查明公序良俗的内容;其次才是认定系争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在民事审判中,运用公序良俗时可以遵循一些的依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