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
理清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基础
此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当时处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的历史方位,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理清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确立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依据。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坚持得不够明确和牢固,甚至还经历了一些曲折,这给国家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转折,反映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就是重回八大的有关表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对比八大的提法有两点变化:一是不再从国家发展层面讲“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改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两处改动,既承续了八大表述的本质内容,也反映了国情的某些变化,使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更精炼、内容更集中。
此后,历次党代会都要重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同时,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从十六大开始,在重申的同时语境有了一些变化。基本都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具有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然后在社会主要矛盾前面加上“仍然是”,或者在后面缀上“没有变”。这是因为,十六大提出我国“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从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主要矛盾确实隐含着将来会出现转化的可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