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给汉字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比如说:刘鄂、史籀、李斯、程邈、王次仲、刘德升、张芝、张旭等等。
骨文:刘鄂(最早发现并研究)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拓印了1058片,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著录——《铁云藏龟》(六册)。原刊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
在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甲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藏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人们认识甲骨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大篆:史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著有《大篆》十五篇。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庾元威曰:柱下史。善书,师模仓颉古文,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曰大篆或称"史书"久佚·u003c阁贴u003e载其所书六字,可见一班·又:一说太史(官名)名"籀".又一说:"籀"当解作"读",则"史籀"非人名矣,附此俟考·亦曰史书。共十五篇。史籀六字见法帖。
小篆:李斯(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隶书:程邈(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王次仲(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唐朝柳公权,颜真卿也是楷书典范)
行书:刘德升(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行书典范)
草书:张芝(“今草”,又称“一笔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