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是谁提出的

波粒二象性是谁提出的,第1张

波粒二象性是谁提出的

波粒二象性是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指的是所有的粒子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波粒二象性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这一认识为波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发展简史:

双缝干涉实验之前,牛顿和大多物理学家都认为光是粒子流,因为粒子可以很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等问题,此观点19世纪前一直在物理学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19世纪初期(1807年)托马斯·杨提出了杨氏双缝干涉,即一个光源透过两个缝隙投射到后面的屏幕上来产生干涉条纹。

1905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他发现将光看作为光子,光电效应看作为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光子为电子提供能量,就和普朗克能量子(量子)是一个概念,其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光的最小能量值不可再分,体现了光的粒子性,所以,爱因斯坦明确提出了“光量子(光子)”概念。因此,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都被证实,具有着双重性质,因此提出了波粒二象性这一概念。

1923年,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的波动性。后被电子衍射实验证实。即电子也会有互相干涉及衍射的现象发生。后提出除了光子,一切实物粒子(电原分子等)也都会有波粒二象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15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